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司马童文集
孩子的“似剧本谎言”,别只怪电视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05-12 09:40:56  稿源:

  司马童

  不想上学,说自己被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喂了药;怕被爸爸打,费尽心思写下四次被“抢钱”经历;500元压岁钱充Q币,谎称自己回家途中被抢劫;不想分手,说自己脑子里长个瘤……这些谎言,都是从孩子的嘴巴里说出来的。记者注意到,其中不少谎言的“故事架构”,主要来自于电视剧。(5月11日《海峡导报》)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这也符合心理专家的提示,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说谎属于不自知的行为,不必太计较;但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当第一次出现说谎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及时给予正面引导。“谎言似剧本”,的确要引起一定的关注与重视。不过,听闻“电视看太多谎言变‘精彩’”的说法后,我却觉得这就有点凭感觉和想当然了。

  不错,电视节目既有娱消闲的功能,同时也自然而然地附着了隐形教化的作用。所以,正如媒体报道所称,编出“抢钱大片”的初中生解释,他是从电视剧里学的;说自己脑子长瘤的女学生,其谎言也脱胎于韩剧里的爱情故事。但即便如此,我看也不宜听风是雨,过分渲染电视是孩子说谎的“教唆”之源。一则这样的判断仍属以臆测为主,二则对电视的习惯性“黑一把”,可能也无益于“谎言似剧本”的积极防范与解决。

  时移世易,应该说,现在孩子的课余学习和娱乐,早已不是那种“做好作业看电视”的初级版本了:除了携带不便而又“响动太大”的收看电视,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等,可能更是成了许多孩子形影不离的长期“装备”。那么,即使是课余时间的浏览新闻、使用两微、热追韩剧等,可能也没电视的多少事了。换言之,就算“谎言似剧本”模仿是主因,为啥总让电视来“躺枪”呢?

  孩子说谎从过去的“头疼”、“肚子疼”,逐渐升级到跌宕起伏的“剧情境界”,这无疑应成为实施相关教育的掌握底数。不过,对于谎言的生成,我更倾向于认同这样的判断,即是有的通过模仿大人,有的通过模仿同学,有的则是模仿电视剧的情节。的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纵然说谎的成因多种多样,而在一个家教有方、家风良好的家庭,孩子任意撒谎的概率,肯定也会大大降低,更遑论“谎言版本”是怎么升级的了。

  “谎言似剧本”别让电视又“躺枪”。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倒更觉得,相比于手机、电脑里各类资讯的形形色色、良莠不齐,传统的电视新闻和节目内容,可能还更显去芜存菁、相对“干净”。所以,虽然现在一些孩子的“谎言似剧本”,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若动辄归结于电视的主要“贡献”,反而无助于尽量让孩子少受些不利效仿与影响。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知道,孩子说谎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做错事逃避处罚,有的是想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有的是想通过说谎获得认同和赞赏,有的是对父母的一种对抗,有的是不愿意做某些事情等。由此说来,与其过多纠结于“谎言似剧本”,倒不如着力在培养孩子正确的荣辱观上下工夫。否则,难免给人南辕北辙和缘木求鱼之感了。

编辑: 郑晓华
 
“新政悬浮”折射“落实梗阻”
“做事先做人”是硬道理,大学搞“倒头”教育只能算是迟到的好事,难度不小不说,效果也值得存疑。
别把机场的贵宾服务等同于“天价服务”,因为这是细分市场的结果。消费需求不同,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各取所需。
到“吃劲岗位”锻炼,对干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现在的我”胜出,就能成为机遇的主人。好干部就这样炼成了。
你以为到底了,可能并没有把根挖出来,那说不定下一茬韭菜又会长出来,而被查的官员或许在暗自得意“逃过一劫”。
纪委干部因“分管”而常在河边走,“湿鞋”的风险相当大。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自己给自己当裁判,难免“灯下黑”。
观点集粹(gdjc)
暴力伤医后的网络奇葩评论,何时方休?
尽力给医生执业切实安全感
观点集粹(gdjc)
爱惜劳动成果也是对劳动者的“奖励”
陈淑芳:为民造福成就非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