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易其洋文集
那边“炒状元”,这边“禁补课”只会让家长更纠结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07-08 10:16:37  稿源:宁波日报

  易其洋

  放暑假了,“大型灾难片”又上映了:孩子们冒着酷暑,背着书包,奔走于不同的补习班之间;回到家,还有一大堆暑假作业要做。与“大型灾难片”差不多同时上演的,便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禁令进行曲”。这不,7月4日暑假开始,7月6日市教育局便发出了致全市学生和家长的公开信: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建议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对补课的依赖性,在假期多陪孩子或让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是,你发你的禁令、提你的倡议,我报我的培训班、吃我的“课外餐”。教育局苦口婆心,缘何得不到家长的全力配合?看看下面这些“场景”,或许就能明白。

  高考从7月初改到6月初,学生既可以少受一个月“题海漂泊罪”,考试时也不必汗流浃背。但高考发榜早,无疑加剧了一些家长的“教育焦虑”。就像今年,高考成绩一公布,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特别是一些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公众号、家长的微信朋友圈和QQ群里,“状元榜”“一本率排名榜”等纷纷出炉,说得煞有介事,炒得热火朝天。看看今年的考情,想想孩子的将来,许多家长不是坐不住了,而是简直要发疯了。何以解忧?唯有补课。与此相比,教育局的公开信不仅慢了一拍,“弦外之音”还可能暗示家长:补课之风太厉害了。补,还是不补?会让更多家长纠结不已。

  我记得很清楚,教育部有明文规定,学校和媒体不得炒作“状元”。前两年消停过一阵,但这两年,一年比一年炒得凶,奇怪的是,教育主管部门竟然没出来说一句话。不论是“状元”还是“排行榜”,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数。什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硬邦邦的分数面前,全都不堪一击。虽说学习能力不等于工作能力、生活能力,考场高手今后不一定就是职场高手、人生高手,但以后是以后,当下是当下,连顶级名校都为抢高分考生撕破了脸皮,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教育局的倡议,不是没道理,而是不实用,家长自然不可能言听计从。

  巧的是,就在市教育局发公开信的当天,《宁波晚报》用两个整版,刊登了“老三区经教育部门审批的培训机构目录”:市级84家,江北区28家,海曙区78家,江东区54家。看看,光是老三区,就有这么多培训机构,且绝大多数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发布这样的目录,用意无非是,既然补课难以禁绝,那至少应该让孩子上“正规班”,而不是“山寨班”“野鸡班”。再问一句:课外培训何以禁绝不了?说到底,高考依然是一考定终身、分数说了算。

  教育局不仅开通热线电话,鼓励家长举报参与有偿补课的在职教师,还邀请一批行风监督员、责任督学,参与禁止有偿补课的检查监督;并通报说,前年以来,全市对37名参与有偿补课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作出了停课处理。这确实会吓退一些胆小的在职老师,但有偿家教需求大有烈火烹油之势,堵住了在校教师,只会“便宜”了那些民办培训机构。老三区的那个“培训机构目录”,也算是发得正当其时。至于说学生在假期可以登录市教育局开发的“空中课堂”,全天24小时免费收看百位特级教师和市名师在线授课,实际上也是一种补课。

  去年,因为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效实中学“教育最重要的是适人,按教育规律办事,按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办事”的理念,受到关注和赞赏。但很快,赞赏声就被质疑该校以素质教育为名“散养”学生,高考一本升学率过低的声音所淹没。前些天,效实中学语文教师顾乐波一篇名为《效实的表情》的文章,被好多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宁波日报》的“四明周刊”转载了此文,并加了“编后”,就顾老师所表达的“来效实上学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引出了“上学快乐指数”的议论,其中一句让人印象深刻:一张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能压死关于素质教育的滔滔宏论。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纠结面孔”———不光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学校、校长、老师、家长和社会,既向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想让孩子学得那么早、那么多、那么苦、那么死,又担心孩子日后高考分不高,进不了好大学,后悔来不及。这样的纠结越深,补课之风必然越盛;而补课之风越盛,越会加剧这种纠结。要解开这种纠结,绝非易事。至少,只是按部就班地发个禁令、提个倡议,是远远不够的。

编辑: 郑晓华
 
官员微信朋友圈子可以嗨起来
但有时候,法律并不像道路中间的“双黄线”,而更像是一条“虚线”,特别是在民事纠纷领域,这给权利博弈留下了一定的进退空间。
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是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这种主动晒“环境家底”的做法,有利于我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宁波”建设,早日还上“环境旧账”。
只有确保每一位在高温下作业的劳动者都能领到高温津贴,上调高温津贴标准才会有意义,也才能给劳动者真正带去一丝清凉。
如果此事件出现存在着相关人员严重违法行为,当地执法部门更应该追究原来村干部的法律责任,这才是体现法律责任,体现为民作主的情怀。
观点集粹(gdjc)
暴雨洪灾中的“怪话”是反讽还是轻佻
关注洪水:灾难考验一切政绩
观点集粹(gdjc)
订单农业,应该有“第三方”参与其中
订单农业的短板不只是农民契约意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