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国有银行校园贷能否良币驱劣币?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7-05-23 10:09:19  稿源:宁波日报

  张敬伟

  日前,建行和中行向市场推出其校园贷产品。其中,建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年利率5.6%,授信额度在1000元到5万元;中行的“中银E贷·校园贷”最高贷款金额8000元,不含任何手续费(5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

  校园虽是小社会,但也成为大江湖,尤其大学校园汇聚了最庞大、最前卫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掌握了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因而,规范的信贷平台,是大学校园的必需品。正规的信贷平台不进入和建立起来,违法失序和不合理的信贷平台就会抢滩校园。两大国有银行拥抱校园贷,吹响了“正规军”进军校园的冲锋号。这是好消息,而且会促使更多的商业银行参与到校园贷中来。

  从两大银行的校园贷产品看,存在三大优点。一是利率较低(建行年利率只有5.6%),二是授信额度适中,三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信用为本的消费观。更重要的是,正规金融机构设计的信贷产品,能够形成全流程的风险监控——社会公众、大众媒体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都是此类校园贷产品的监督者。由于放贷者和借款者形成的契约关系,正规金融机构的校园贷产品,能真正体现信用为本的金融原则。

  正规金融机构推出的校园贷产品,也缓解了校方和家庭的压力。此类校园贷产品是公开透明的,而且利率水平也很适中,即使学生财务出现问题,还不上贷款,银行亦可及时通知学校和家长,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用意识并还上贷款。因而,此类校园贷不会发生高利贷式的乱象,也不会让贷款者陷入绝望之中。

  大学生群体存在盲目消费、虚荣消费和跟风消费的特征。但这一群体的激情消费又缺乏足够的资金,只能靠父母来支撑。由于阶层以及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有些大学生的消费只能借助于校园贷,而这正是校园贷市场爆发式增长的主因。一些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通过几乎没有审批的方式,让大学生们掉入陷阱,缺失的是信用,忽略的是风险,附加的是道德绑架和高利贷负担。其戕害的不仅是校园,也让大学生们感到无助和挫折,有些脆弱的灵魂甚至魂断校园。

  缺乏监管和良币参与的校园贷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紊乱。据统计,校园贷平台从2013年的8家增加到了2015年的108家。2016年4月,银监会和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出手整顿校园贷市场。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以规范校园贷。但只有清理整顿没有意义,坚壁清野更不现实。毕竟,校园贷市场客观存在,正确引导和规范才是正本。正规的校园贷来了,不正规的就没了市场,或者说也必须改弦易辙走到正途上来。校园贷市场不在于参与者众,而在于正本清源,让合法规范的校园贷产品唱主角。

  正规金融机构以往忽略校园贷市场,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个市场无利可图,这给了那些非法主体搅乱校园的机会。两大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市场,凸显正规金融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笔者以为,其他银行不妨一起加入校园贷,让良币力道更大,让劣币无可生存。

编辑: 郑晓华
 
在筑梦路上,青年人要做有担当的“勇士”
完善的信用档案,加上公开畅通的发布、查询渠道,相当于为预付式消费陷阱加了“盖”,使得消费行为更加理性。
发生在公民之间就文明议题展开公开的对话,对于整个社会表达体系的活络、文明建设的深化和普及,还是有极大建设性的。
政府网站达到了“最多诉一次”的服务标准,政府推行的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才更完整,更彻底,更令民众满意。
惊悉张永祥老人逝世,深切悼念。朋友在微信上说:“怀念张永祥,实际上是在怀念一种今天的宁波尤其需要的拓荒精神”。
也就是说,医托仅仅是前台演员,抓住其背后与之串通的医生及其雇佣医院才是“坚决打击”的上策。
观点集粹(gdjc)
涵养正气 文章从“家”字做起
升官发财两条道 从政更需心把稳
观点集粹(gdjc)
奋斗为什么,身后留什么
那双拓荒的“大脚板” 宁波人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