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地铁乘客慌乱”折射密闭性公共场所应急短板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7-07-21 10:09:34  稿源:宁波日报

  史洪举

  7月20日上午,深圳地铁7号线发生乘客慌乱事件。据乘客反馈,车厢有一乘客因不明原因奔跑,人群受惊引慌乱,致15名乘客轻微擦伤。目击者称,当时后面突然有人喊“着火了”,有人喊“有人拿刀”,他就跟着往前跑,“压在我头上跑过去的也很多”。后经公安部门调查,由于车厢内1名乘客晕倒靠在旁边乘客身上,引发周边乘客情绪不稳(7月20日澎湃新闻)。

  乘客晕倒后旁观者不仅不及时“救助”,反而因慌乱而奔跑,不能归咎于社会风气不好、公众责任感缺失。此类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应该是公众欠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能冷静处理突发情况。对此,相关部门既要做好公共场所的管理、疏散等预防和风险控制工作,又要逐步提升人们的应急能力,避免原本毫无危险的偶发小事酿成大祸。

  通过搜索可以发现,类似事件并不少见。2015年4月,深圳地铁黄贝岭站站台因有人晕倒引发部分乘客恐慌奔跑;2014年8月,上海2号地铁线上一外国乘客在座位上晕倒,周围乘客无一相助竟仓皇逃窜,引起前后3节车厢乘客惊慌,蜂拥冲出车门,甚至摔倒。与此相对,大街、广场等露天公共场所的突发事件中,少有围观者惊慌失措争相逃跑的现象。相反,一旦有事,围观者会越来越多,有看热闹的,也有积极施救的。

  为何地铁中突发事件无人围观而广场上的突发事件中人们却争相围观?众所周知,与露天场所不同,地铁属于密闭性非常强的公共空间,一旦发生爆炸、纵火、砍人等突发性、暴力性事件,里面的人员很难及时逃避。为求自保,人们很容易“听风就是雨”,惊慌失措。加之一些不明真相者以讹传讹,部分人渲染紧张气氛,甚至有人造谣传谣,羊群效应下,多数乘客自然会不加甄别地急于“逃命”。这与人们责任感是否缺失没有必然联系,而是缺乏公共安全感,遇事惊慌、应急能力不足的自然反应。

  类似事件表明,密闭性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应下大力气提升此类公共场所的安全水平。如强化安检措施,严禁任何违禁品流入其中,设置相应的疏散通道,限制此类场所客流等,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逃生困难,或者发生踩踏、挤伤、摔伤等次生险情。同时,严惩造谣传谣者,避免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人们因毫无根据的危害而争相逃避。

  长远来看,需强化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可以定时开展逃生演练、更完善地普及逃生常识,避免突发事件中人们信谣传谣、反应过激、惊慌无措、盲目跟风,进而逐渐培养出遵守规则、遇事冷静、勇于担当的公民,能够理性应对突发事件。

编辑: 郑晓华
 
在筑梦路上,青年人要做有担当的“勇士”
完善的信用档案,加上公开畅通的发布、查询渠道,相当于为预付式消费陷阱加了“盖”,使得消费行为更加理性。
发生在公民之间就文明议题展开公开的对话,对于整个社会表达体系的活络、文明建设的深化和普及,还是有极大建设性的。
政府网站达到了“最多诉一次”的服务标准,政府推行的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才更完整,更彻底,更令民众满意。
惊悉张永祥老人逝世,深切悼念。朋友在微信上说:“怀念张永祥,实际上是在怀念一种今天的宁波尤其需要的拓荒精神”。
也就是说,医托仅仅是前台演员,抓住其背后与之串通的医生及其雇佣医院才是“坚决打击”的上策。
观点集粹(gdjc)
党员干部要做“破难”急先锋
保持“扑下身子”抓落实的定力
观点集粹(gdjc)
磕头拜师,假文化之名行炒作之实
磕头拜师,仪式未必是封建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