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文川文集
年味都去哪儿了?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8-03-16 12:32:56  稿源:宁波日报

  文川

  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过年气氛渐浓。许多人在期盼新年的同时,也不免感慨: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年味似乎变得越来越淡了。人们不禁要问:年味都去哪儿了?

  相信很多人的心中有一份过年的美好记忆。这是一年中最为盛大隆重的节日,意味着辞旧迎新,意味着团圆和欢乐。一进入腊月,许多人就开始为过年做起准备,出门在外的游子纷纷踏上回家之路。特别是小年过后,所有人开始忙碌起来,掸尘祭灶,置办年货,杀年猪,迎财神,贴春联,忙得不亦乐乎。到了除夕夜,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守岁,在阵阵爆竹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新年伊始,人们忙着走亲访友,忙着拜年,各种各样的活动也纷至沓来:逛庙会、迎龙灯、舞狮子……热闹的气氛一直延续到元宵节。自始至终,整个节日充满了仪式感,洋溢着浓浓的独特的味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过年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虽然大多数人依旧看重过年,“春运潮”依然汹涌,印证着这一节日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但毋庸讳言,不知不觉中,在不少地方,传统的过年习俗正慢慢消失,年味在一年年变淡。在不少人的眼里,现在的过年似乎少了些趣味,不像过去那么值得期待,那么好玩、有意思了。是什么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淡?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年”的地位大不如从前。过去,人们普遍生活困难,难保温饱,一年到头只能等到过年时才能吃上一回肉,穿上一件新衣服。因此,人们特别是孩子无不期盼新年的到来。现如今人们生活改善了,天天像过年,吃穿不愁,年的吸引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当人们对过年少了些许期待,其投入程度必然有限。可以说,人们对过年“热情”的下降是年味变得越来越淡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让众多年俗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以往的一些过年习俗,大都产生于农耕时代,与农业文明相伴相随。比如,过去在农村,每到过年,几乎每家每户要做豆腐、搡年糕、杀年猪,这些是过年的重要内容和仪式,而现在类似情景已经很少见到。另外,像掸尘、祭灶,甚至贴春联之类的习俗,也因为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搬入高楼而逐渐消失。就连放鞭炮,也因为愈来愈严重的空气污染而受到限制。传统年俗少了这些载体,年味变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变化加剧了年味变淡。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对传统生活方式提出了挑战,导致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特别是年轻一代,相比于春节等传统节日,他们对一些西方节日更加钟情,更感兴趣。一些人厌倦了传统的过年方式,选择在饭店吃年夜饭,或选择举家外出旅游的方式过年,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传统的拜年习俗也被电话、微信、视频等更为便捷的方式所取代……所有这些,无不让年味显得越来越淡。

  人们对于过年的态度以及过年方式的变化,折射的是时代的发展变化。一些传统年俗消失了,年味变淡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对此,尽管难免令人略感失落和遗憾,但也大可不必过于纠结,甚或痛心疾首。时代在变,年味在变,但不管怎么变,春节所蕴含的团圆、亲情、欢乐、祈福等核心要义没有变,传统节日的魅力将始终存在。作为现代人,我们要顺应大势,多一些包容,理性地看待和接纳变化。

  与此同时,面对年味变淡的现实,我们也应该有所警醒和反思。如何让一些优秀的传统年俗得以传承和延续,使之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一席之地?如何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如何让节日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让过年变得更有趣、更有味、更有意义?这,无疑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编辑: 郑晓华
 
服务争效贵在“效”
强调政府学校责任担当与发挥社会力量并不矛盾。事实是,有时政府和学校“增负”,恰恰是家长和学生减负的前提。
乍一看,这种做法未免“撕破脸”,有违邻里和睦之道,但反过来讲,歪打也可能打对地方,下策也可以翻转成上策。
原作过于出色,观众早已确立自己的审美意象,这种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很容易直接成为评判续集的标准。
要想证明“水煮驴皮”究竟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想必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不该成了扯不清楚的“狗扯驴皮”。
观点集粹(gdjc)
科技争投之我见:应围绕互联网产业厚植打造
服务争效,加快创造群众满意的良好环境
观点集粹(gdjc)
新时代当有新风尚
说说“新瓶与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