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江海文集
读懂“栽树工程”的深刻寓意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8-03-16 12:32:57  稿源:宁波日报

  陆仁

  人勤春来早。春节刚过,四明大地尚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之中,我市即吹响了向“名城名都”进军的号角。项目争速、产业争先、科技争投、城乡争优、服务争效、党建争强,“六争攻坚”的新部署,目标鼓舞人心,要求催人奋进。尤其是市委主要领导提出的“栽树工程”,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植得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栽树”的寓意是很丰富、很深刻的。一提到“栽树”,人们通常将之引申为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泽被后人的事业。为官一任,选择“栽树”而非“栽花”,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坦荡胸怀,也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更要有“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执着精神。必须看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天,一个地方、一个城市要栽好“长远发展之树”“民生福祉之树”“奋力攀高之树”,不是一件简单的力气活,考验的是为民情怀、执政视野,考验的是决策水平、执政能力。

  “老农自喜知时节,夜半呼儿起饭牛”。一个地方的发展,也要知“时节”、重“时节”、抓“时节”。这里所谓的“时节”,就是那些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大的方面,包括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各类先行先试的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等。抓住了这些重大机遇,就等于是把握了“天时”,栽下的“树”就能获得更多的“养分”,就能更好地向下扎根,更好地向上生长。当下,各地都在“抢机遇”“抢项目”“抢人才”,意义就在于此。要想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站稳脚跟、勇立潮头,就得有“夜半呼儿起饭牛”的紧迫感。

  世上可种的“树”千万种,选什么“苗”是关键。种下银杏、红枫,我们能够欣赏沿途的美景;种下蜜桃、杨梅,我们能够品尝丰收的果实。但如果种下的是荆棘,甚至是“病树”“烂树”,那么留给世人的可能就不仅仅是遗憾了。一个地方要种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符合客观需要的“发展之树”“潜力之树”“希望之树”,各级领导干部就要用脚步丈量大地,俯下身子倾听民意,把调查研究的功课做足。要通过科学规划、严格把关,确保引进的项目必须是好项目,招来的人才必须是急需、管用的人才,防止“栽树”变成盲目“凑数”。

  “独木难成林,一花不成春”。“栽树”,需要的是人人参与。宁波陆域面积有9800多平方公里,在这么大的一个区域内实施“栽树工程”,需要发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进来。只有因地制宜、各司其职、齐心协力,“选苗的选苗、挖坑的挖坑、填土的填土、浇水的浇水”,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才能让这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下去,才能让更多的“树木”落地生根,才能让更多的“参天大树”拔地而起。

  “人挪活,树挪死。”“栽树”,最忌讳的是折腾。假如今年种香樟,明年换银杏,后年又改梧桐,这样反反复复瞎倒腾,只能是劳民伤财。一个地方的发展也是如此。看准了的项目,就要“盯”住不放;看准了的产业,就要有“砸锅卖铁”的决心去扶持;看准了的事情,就要一以贯之地做下去、抓下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树木要想早日成林,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实施“栽树工程”,也要关注“生态”。近些年,有些省市、地区在引进企业、引进项目、引进人才的时候,不遗余力,开出的条件十分优厚,可一旦项目落地,“生米煮成熟饭”之后,马上换了一副面孔。这是要不得的。各级在奋力“栽树”的同时,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努力营造“亲”“清”的政商环境。要从长远着眼,想尽一切办法,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为项目做大提供保障,为人才成长搭建舞台。

编辑: 郑晓华
 
服务争效贵在“效”
强调政府学校责任担当与发挥社会力量并不矛盾。事实是,有时政府和学校“增负”,恰恰是家长和学生减负的前提。
乍一看,这种做法未免“撕破脸”,有违邻里和睦之道,但反过来讲,歪打也可能打对地方,下策也可以翻转成上策。
原作过于出色,观众早已确立自己的审美意象,这种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很容易直接成为评判续集的标准。
要想证明“水煮驴皮”究竟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想必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不该成了扯不清楚的“狗扯驴皮”。
观点集粹(gdjc)
科技争投之我见:应围绕互联网产业厚植打造
服务争效,加快创造群众满意的良好环境
观点集粹(gdjc)
新时代当有新风尚
说说“新瓶与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