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易其洋文集
为啥有人说“教育减负是一场寒门灾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8-03-16 12:32:58  稿源:宁波日报

  易其洋

  教育减负,多年来一直是全国两会热议话题,今年也一样。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教育部等部门联手推出了一系列减负措施,这本来是好事,但在网上,认为“减负是一场寒门灾难”的观点,受到不少人认同。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所谓“减负是一场寒门灾难”,是说要减负,教育部门只能管住学校,而很难管住校外培训机构。而课外培训像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所有孩子补课和所有孩子不补课,效果是一样的;但如果有孩子补课,有孩子不补课,补课的孩子就会占先。有钱人家的孩子补课,钱绝对不是问题,“寒门学子”若补不起、补得少,或者减负成了“放羊”,家境贫困的父母忙于生计,缺少监督和陪伴,那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减负的结果就成了:国家减负——家长为了获得优势增负——孩子很苦很累——国家再减负——家长再增负——孩子更苦更累。那教育减负,就不光是“一场寒门灾难”,对所有孩子也不是好事,所不同的,不过是“苦难”程度。

  出现这样的“教育怪圈”,已经有些年头了。没有一个家长不知道孩子学得苦、压力大,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或老师想办法给孩子减负时,每次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往往是家长。家长们如此矛盾和纠结,是因为他们深知,好多减负举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就罢了,有的甚至只是“写在纸上”,根本没落实,连“治标”也谈不上,反而加剧了家长们的竞争焦虑,使得减负后的反弹效应更严重。长此以往,家长们对许多教育减负措施半信半疑,甚或“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家有“读书郎”的人应该知道,这几年,校外培训市场那叫一个红红火火,学得再好的学生,不参加校外补课的几乎没有(有学校声称自家学生“从不补课”,不过是关起门来自己补罢了)。以前的学生苦,只上“一个学校”,现在的学生双休日、寒暑假“不是在上培训课,就是在去上培训课的路上”,能不更累吗?家长们的竞争压力和焦虑情绪能不更厉害吗?

  再就是,我们的一些教育减负举措,管来管去,管住的好像只是“胆小听话”的学校,而对那些民办名校似乎便没了脾气。一些民办学校,通过提前招生、跨区域掐尖、校内加时补课等方式,赢得了竞争优势,放大了名牌效应,让许多家长慨叹“上公办学校就像吃低保”,这必然助长课外培训之风。“过来人”都知道,孩子小学没学过奥数,没拿过硬邦邦的奖项,要想进名校特别是民办名校该有多难。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特别是一些民办中小学对好老师的“虹吸效应”,更加剧了这种不平衡;而名校招生与培训机构各类竞赛成绩明里暗里“挂钩”,进了薄弱校的孩子,要想“冲”进名校,只能无奈地“校内不足校外补”。

  为何会这样?自然是多因一果。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且不均,孩子们上升通道又太狭窄,应该是主要原因。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改革改来改去,还是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圈。也就是说,决定人生分际的高考所看重的,依然只是分数;评价学生高下的,主要依据也仍然是分数。这就是“指挥棒”,指挥棒不变,或者是一会儿这样变一会儿那样变,家长们自然会“盯牢分数不放松”,教育减负自然就会导致“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的怪象。

  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想多了、说多了,容易丧气。但我以为,教育问题包括给孩子减负这样的棘手问题,其实是改革不到位、不深刻造成的。教育改革如何才算到位、深刻?当然不是孩子学习没有压力、相互之间不必竞争,而是创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建立“立交桥”似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让每个特质不同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出发,有机会学到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实现培育出更多创新型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的目标。

  3月13日,省教育厅发布了“我省史上最严禁赛令”: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对中小学校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招生入学挂钩行为,一经查实决不姑息。消除基础教育负担过重这一“民生痛点”,当然是一个极其艰难甚至可能比较漫长的过程,但只要我们认准目标,把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坚决落实治标之举,牢牢盯住治本之策,相信,教育不再只是“教分”更是“育人”的那天总会到来,“减负是一场寒门灾难”的哀叹不会再有那么多响应者。

编辑: 郑晓华
 
服务争效贵在“效”
强调政府学校责任担当与发挥社会力量并不矛盾。事实是,有时政府和学校“增负”,恰恰是家长和学生减负的前提。
乍一看,这种做法未免“撕破脸”,有违邻里和睦之道,但反过来讲,歪打也可能打对地方,下策也可以翻转成上策。
原作过于出色,观众早已确立自己的审美意象,这种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很容易直接成为评判续集的标准。
要想证明“水煮驴皮”究竟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想必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不该成了扯不清楚的“狗扯驴皮”。
观点集粹(gdjc)
科技争投之我见:应围绕互联网产业厚植打造
服务争效,加快创造群众满意的良好环境
观点集粹(gdjc)
新时代当有新风尚
说说“新瓶与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