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江海文集
专注乃成功之“道”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8-07-26 10:14:37  稿源:宁波日报

  罗浩声

  古人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意在告诫人们,要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不要三心二意,一心多用,否则将一事无成。可见,专注乃成就事业的法宝。

  所谓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少爱好写作的人都有一种切身感受:思想、精力集中时,文如泉涌,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一旦杂事缠身,疲于奔命,心浮气躁,很可能脑袋空空、思路模糊,半天也憋不出一段文字来。专注所产生的能量,有些时候真的超乎想象。

  社会学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经过一万小时的磨炼。以此推算,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音乐神童莫扎特,6岁前在音乐家父亲指导下练习了3500个小时,经过长期不懈坚持,21岁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第九钢琴协奏曲。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投入了十年时间的艰苦训练。股神巴菲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他们各自专业领域的投入都超过一万小时。正是这种专注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专注,先要学会放弃。要想成就事业,术业有专攻很重要。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这也想干,那也想干,最后很可能是“猴子掰苞谷——掰一个,丢一个”。有一次,记者询问数学大师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数学,陈省身回答:“别的都不会,只好做数学。”无独有偶,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问他当初为什么学画,他的回答也是:“别的都不会,只好作画。”两位大师的回答不谋而合、出奇一致。“别的都不会”,反映的正是他们对所钟爱事业的专注。

  专注,要有一种忘我的精神。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里,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这人名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墨汁为什么那样甜?这是专注的味道!正因为有了这种忘我的精神,才能吃百般苦、受千般难,也才能真正品尝奋斗的滋味。

  专注,要耐得住寂寞。“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世间的无数成功者,莫不是甘于寂寞之人。有记者问篮球明星科比:“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科比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4点钟的样子吗?”记者说不曾见过,科比答:“我见过,因为我每天4点钟就一个人起来开始训练了。”正是这种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的职业精神,让科比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专注,要有每天前进一点的恒心。曾国藩年少时资质平平,秀才连考7次,到23岁时才考中。但靠着“崇德敬业”的专注精神,每天坚持学习,肯下笨功夫,终成为晚清“中兴名臣”。他在家书中告诫家人,“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用功譬如掘井,掘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这些话,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信条。

  专注,是一种修养、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它的“对立面”是浮躁,是三心二意。在快节奏的今天,新事物不断涌现,诱惑无处不在,专注力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缺乏的珍稀品质。有的人虎头蛇尾、朝三暮四,干事缺乏专注力;有的人不是“立长志”,而是喜欢“常立志”,心随性转,心随境转,心无定力。如此,是难以抵达成功彼岸的。

编辑: 郑晓华
 
外卖平台上演“三国杀”没有真正赢家
唯有直面痼疾、主动担责、攻坚克难,才是对人民群众最好的回应,也才能不断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所谓用户“需求”与“内涵段子”导向失守、互为因果。“内涵段子”被责令关停,可以说是毁在了一味迎合的媚俗化倾向上。
文物管理部门应该提出文物出国展览对场馆的基本的设施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这种展出就要明令禁止。
这种办法无疑更加符合“共享经济”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机关包容开放、与民以便利的意识,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借鉴、学习。
有必要对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判,并提前加以预防。这样好的政策才不会在执行中扭曲走样,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观点集粹(gdjc)
“疫苗之王”安全之殇,责任之重人心之痛
唯有及时坦诚回应,才能缓解公众焦躁
观点集粹(gdjc)
“做四休三”尚早,先落实好“双休制”吧
一周休三天,是对落实国民休假权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