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让“全家同签器官捐献志愿”的感动变行动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8-12-06 10:23:28  稿源: 现代金报

  郝雪梅

  随着观念的转变,登记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身后捐献器官、角膜逐渐被宁波人所接受。一个家庭中夫妻双双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很多,但一个家庭中多人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情况并不多见。12月4日,记者意外地从象山县红十字会了解到,象山县有一户四口之家,刚刚签了器官捐献志愿书,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12月5日《现代金报》)

  一家人一起来到红十字会,签署“身后器官捐献”志愿书,这在器官捐献历史上不是没有,但是少之又少。而这样的大爱举动,发生在一个小地方,就更引起关注了。“一家四口同签器官捐献志愿”,把温度留给了更多生命。

  这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群众,两个女儿也都从事平凡的工作。他们的这种情怀和情愫是如何被激发的?原来,这个家庭里的一位女儿是救援队的志愿者,经历过很多生离死别场景:有的时候,遇难者受到了伤害,这个时候只要有合适的器官,就能延续生命。然而,在医院里即便恰好“有合适的器官”,但是由于死者家属的传统认知,不愿意捐献而导致了生命不再,只能眼睁睁看着“有机会生存的生命”离去。她觉得需要为不幸的生命做些事情。于是,就有了成为“身后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想法。久而久之,这种意识,在同一个家庭传播,也就有了“一家四口同签器官捐献志愿”的结果。

  这说明一个问题,营造一个良好器官捐献环境是基础。在很多人看来,器官是身体的一部分,即便死亡了也应该“留个全尸”,这才是“最完美的离开方式”。这是受到了“身体发肤”的陈旧观念深深影响导致的。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阻碍了器官捐献的大爱进程。

  没有“身受”就很难有“感同”。正是因为这个家庭里的一个女儿经历过太多的生离死别,才知道了器官捐献的意义。而这种氛围就渲染铺开,成为一个家庭的共识。

  说到底,“身后器官捐献”,不能只靠苦口婆心地劝说和倡导,而是需要激发出善意和热情。如何让人们走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如何营造善意情怀的氛围?如何让人们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才是最该考虑的事情。

  再说了,“身后器官捐献”,还可能是造福了自己,造福了家人。当志愿者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在给他人留下“生的希望”的时候,他人也在给你留下“生的希望”。

  “一家四口同签器官捐献志愿”,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社会的温度需要情怀的激发。善意在,再冰凉的世界也会有晴天。

编辑:郑晓华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要建更有效资本市场
· 养狗:责任和权利一样大
· “职务犯罪低龄化”,年龄不是要害问题
· 破解择校热难题,“名校+”加什么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先别急着为“艾滋病免疫宝宝”欢呼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需要用全面调查来释疑
观点集粹(gdjc)
媚众举措会事与愿违
医生们请别误读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