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明州论坛
发展高等教育是“育才”之需“引才”之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01-25 10:16:30  稿源: 宁波日报

  江海

  看了一则关于人才的新闻,有点让人怦然心动的感觉。

  据1月23日《现代金报》报道,宁波诺丁汉大学自2009年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已成功培养120名博士毕业生。其中,2017年博士毕业生37名,在甬就业的比例超过55%,远高于其他地区。同样,宁波大学的数据也显示,2018年培养的37位博士毕业生,有22人留下就业,占比近60%。再往前,宁波大学2016年培养的15位博士毕业生,有7位留下;2017年培养的28位博士毕业生,有15位留下。

  这两所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半数以上选择留在宁波本地就业创业,说明什么?媒体的解读是,“好政策重磅迭出,好服务给力保障,大大增强了宁波在海内外人才中的美誉度和吸引力”。不少人才选择留下来,是因为“喜欢宁波这座城市,看好企业的发展”。这个解释当然是可信的,也是有说服力的。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组数据的更深层次意义在于:发展高等教育,既是“育才”之需,更是“引才”之举。

  “大学与城市血脉相连。”办好一所大学,就好比是为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开了一家人才储蓄所。大凡有过在外求学经历的人都知道,在一个城市学习、生活了几年,一般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一辈子也难以割舍的情结。逐渐熟悉、了解一个城市的过程,本身也是融入这个城市的过程。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吸引高校的毕业生留下来就业创业,大学所在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国内一些原本高校数量相对较少,而人才需求又十分强烈的城市,纷纷抓住高校扩张的机遇,把引进高校作为城市引智的重要举措,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高校“争夺战”。说到这个话题,很多人会提到深圳和青岛这两个城市。媒体报道,到目前为止,深圳已经引进中山大学分校以及清华、北大、哈工大等“牛校”的分校或者研究生院,而青岛则已把北大、复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大、西安交大等高校拉进了自己的“朋友圈”。

  “植得梧桐树,方能引来凤凰栖。”相对于名声在外的高水平基础教育,高校资源不足是宁波多年来的一个软肋和“心病”。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与宁波城市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些不相适应。和其他同类城市相比,底气也显得有些不足。形象的说法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为补上这块“短板”,近几年宁波拿出“砸锅卖铁”的决心,实施“栽树工程”。在集中资源办好原有几所大学的同时,通过引进高水平大学来宁波办学的方式,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去年,相继引进了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工大、大连理工、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等在内的10多家知名高校院所的校区、研究生院和研究机构,近期又有中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落户”。“栽树工程”,就是在为宁波城市未来发展引进、储备人才。

  高等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智商”。长远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个城市对当地高校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深。不得不说的是,在新一轮“抢人大战”中,有的地方采取了急功近利的办法,总想通过不断增加人才政策的“含金量”,来吸引人才。有的甚至舍近求远,花很大精力跑出去“抢人”。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大学两所高校半数以上博士毕业生选择留在宁波的实例启示我们,“育才”就是“引才”,要想在“抢人大战”中多一分胜算,还是要在用好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将“关口”前移,加快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下力气办好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

  以高等教育的发展来“引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通过专业的科学设置,提前进行布局,“订单式”培养城市发展急需的人才。宁波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服装纺织业之都、文具之都、模具之都,全国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家用电器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围绕这些产业,强化校地合作,打造一批一流学科和特色专业,是有很多文章好做的。

编辑:郑晓华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要建更有效资本市场
· 养狗:责任和权利一样大
· “职务犯罪低龄化”,年龄不是要害问题
· 破解择校热难题,“名校+”加什么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面对质疑,权健不能答非所问
还有多少“挨打养生”类保健迷魂汤?
观点集粹(gdjc)
应对择校不能把难题都交给学校
重视“生源爆棚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