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虚拟财产进遗嘱”是大势所趋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04-09 10:36:53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胡建兵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人们的印象中,立遗嘱的一般都是弥留之际的老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数据显示,立遗嘱也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不仅如此,在订立遗嘱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考虑虚拟财产要如何处置。(4月8日央广网)

  所谓“虚拟财产”,就是人们在网上购物、理财、娱乐、社交,在很多网络平台都有着自己的账号、账户,像支付宝、游戏币、游戏装备、网络理财产品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财产。这两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咨询虚拟财产的处置事宜。虽然现在还没有做这样的遗嘱,但是有人对自己的支付宝账号、微信账号、游戏装备进行过咨询,也有所登记的遗嘱里已经出现希望通过遗嘱对保险单指定去向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虚拟财产逐渐走进百姓生活。为更好地保护虚拟财产,我国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总则明确“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该条规定明确了虚拟财产属于民事权利的一种,应当予以保护。之前,根据《继承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很多网络虚拟财产并不属于可以继承的财产。有人支付宝或者微信里有几万元钱,如果此人哪天意外“走”了,此人的家人又不知道这笔钱,那这些钱就很难处理?”现在,民法总则明确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将虚拟财产与传统的有形财产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但是,如果有人发生了意外,没有将那些虚拟财产中的账号、支付密码等告诉家人,家人也很难能获取。而且这些虚拟财产该归谁,也容易发生纠纷。而如果将这些虚拟财产列入遗嘱,就可以使这些虚拟财产有了归宿,防止矛盾的发生。

  在实践中所谓“虚拟财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和财产有关系的例如游戏中有价值的装备或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所存的款项;另一类是具有人身属性的,例如聊天记录等网络使用痕迹。在实际的处置中,各类平 台通常有各自的“规则”或“服务协议”来进行约定,而对于不同类型的虚拟财产的处置或有区别。例如,平台在服务协议中明确“账户仅限用户本人使用,不可转让、借用、赠与、继承,但账户内的相关财产权益可被依法继承”;又或者有平台在规则中约定,号码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未经平台公司许可,用户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售卖或者以其他方式许可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使用号码。

  民法总则将虚拟财产和数据信息作为民事权利和物权的客体,受物权法保护,这就给虚拟财产有了一个法律定位,为虚似财产如何保护、分割和继承提供了法律依据。当然,至于哪些属于网络虚拟财产,哪些还纯粹只是属于个人信息,这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同时,对虚拟财产如何继承,如何保障人们查询已故家人的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如何保障已故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等这些也有待明确。因此,有关部门应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写明遗嘱的效力能否达到对平台权利的制约,明确哪些虚拟财产可以继承。对一些平台各自制定的“规则”或“服务协议”,在当事人离世后,根据当事人的遗嘱,将有价值的部分让亲属继承或者保留。当然,如果用户想通过遗嘱的方式把自己的虚拟财产进行继承的,事先尽可能地和平台沟通。

编辑:郑晓华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要建更有效资本市场
· 养狗:责任和权利一样大
· “职务犯罪低龄化”,年龄不是要害问题
· 破解择校热难题,“名校+”加什么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取消公摊是误读,但购房焦虑很真实
理性看待“买房按套内面积计算”
观点集粹(gdjc)
如何破解年轻人的“春节社交恐惧症”
滴滴加收“春节司机服务费”算乱收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