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江海文集
知敬畏方能守住自己的“田地”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06-13 13:17:38  稿源: 宁波日报

  江北慈城清风园。

  罗浩声

  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忏悔……近期在全市开展的警示教育月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观看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参加支部专题民主生活会,思想上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和洗礼。以案为鉴,用身边鲜活的案例和教训,引导大家知敬畏、明法纪、守底线,是这次教育的初衷,从实际效果看,反响不错。在这里,我想谈一谈知敬畏问题。

  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曾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意思是说,但凡常怀敬畏心的人,必定是严谨正直、说话有分寸、办事有规矩的人。即使偶尔有出格的事,也不会出现大的过失。这段话告诫我们,为人做事要心存敬畏、遵守规矩,有所为、有所不为。方孝孺所言的“善怕”,就是今天所说的知敬畏。对于从政者而言,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保持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的重要基础。某种意义上,善怕才能善为,知敬畏才能有大作为。

  “四知太守”的故事家喻户晓,说的是东汉名臣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县,曾被其举荐过的县令王密,趁着夜深人静,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不为所动,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者?”此事后来被传为佳话,杨震也因此有了“四知太守”的美名。这个典故与“一钱太守”“八一巡抚”等清官廉吏的故事一道,被收录、展示于江北慈城古县衙清风园内,成为古今楷模。

  共产党人是最重自我操守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57年就告诫全党:“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党的历史上,很多领导干部具有这种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警醒的优良品格。如任弼时就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花钱多。陈毅元帅则留下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的警示诗篇。再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杨善洲等,他们无不对权力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敬畏,一心想着如何更多地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自己、为家人谋私利。

  反观近年来落马的一些领导干部,他们人生“跑偏”的诱因,可谓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与不懂敬畏、不知敬畏有关。这次观看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官升一级,便觉得高人一头,可以不受监督、为所欲为;有的漠视组织、漠视法纪,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不知“怕”为何物;有的自视高明、阳奉阴违,台上大唱“廉政歌”,台下专行“腐败事”;有的以奢为荣,沉迷于物质享受;有的欲壑难填,什么人都敢交,什么钱都敢拿,什么礼都敢收。直至沦为阶下囚,方才痛哭流涕、反省忏悔。试想,如在位之时,就能心存敬畏、秉公用权、谨小慎微,又何至于此?

  我市在这次警示教育月活动中,把“知敬畏”放在“明法纪”“守底线”之前,想必有着这方面的考量。必须看到,现在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与过去相比,很大的不同是普遍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硕士、博士文凭者,多如牛毛。如果说有的干部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是因为不懂法,那恐怕有些自欺欺人,也难以让人信服。我想,他们之所以敢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不收敛、不收手,敢于任性地突破法纪的红线、自律的底线,无非是利欲熏心、无所畏惧,把敬畏二字丢在了脑后。

  知敬畏,是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它说说容易,做起来不易;“知”一时易,“知”一世不易。有的党员干部,从政之初还是能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有的也在当地留下了不错的政绩和口碑。但是,随着手中权力大了、面对的诱惑多了,他们背弃了自己的初心,总认为吃点、喝点、拿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胆子、胃口也越来越大。有的收受了老板的钱财,自以为是“单线联系”、操作隐蔽,别人无从知晓、组织难以掌握,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正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者?”

  知敬畏,方能守住自己的那一片“田地”。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面对肩上的担子,要多想想组织的嘱托、人民的期待;面对那些不正当的请托,要多想想权力的属性,多想想违规用权的危害;面对那些不法利益的诱惑,要多想想可能带来的后果。只有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只有常修为政之德、永葆敬畏之心,才能“战胜自己,天下无敌”。

编辑:郑晓华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要建更有效资本市场
· 养狗:责任和权利一样大
· “职务犯罪低龄化”,年龄不是要害问题
· 破解择校热难题,“名校+”加什么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最多跑一次”不该有迈不过去的坎
这样的“有偿代办”还是没有的好
观点集粹(gdjc)
下班不发工作信息?减负落实喜忧参半
“为工作群所累”的根源是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