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一个无收入编制 为何让年轻人不舍放手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07-10 10:25:06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张西流

  2016年2月,通过公开招录,南昌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的余江考入上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属事业单位文化产业办公室,被录用为研究员。在被借调到局机关单位工作3个月后,余江被通知回原单位文化产业办上班,但文化产业办以“无经济创收,发不起工资”为由,让他“回家等通知”。这一等就是3年多,自2016年5月至今,余江没回原单位上过班,也没领过工资。(7月9日《中国青年报》)

  考进文化事业单位,身份美其名曰“研究员”,但入职3年多,只上了3个月班,也没领过工资,这位大学毕业生,也够悲催的。然而,比这更悲催的是,明知道问题无解,为了一个发不了工资的“自收自支”事业编制,这位大学生仍四处奔波、劳心费力。在他看来,“只有体制内的工作,才称得上体面的工作”。可见,一些大学生对事业编制的过度崇拜,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

  事实上,中国大学生对事业编制的追捧,仅次于公务员岗位。这固然彰显了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崇高,体现了“体制内”的优越性。然而,狂热追捧的背后,折射出了当今社会一些人对事业编制的非理性解读,给事业编制罩上了许多不切实际的理想光环,放大了事业编制蕴含的附加值。换言之,对事业编制盲目追捧,缘于人们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只看重事业编制的“安稳”,殊不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就是为社会和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普通的劳动群体,也并非是一个坐享其成的“铁饭碗”。

  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被编制困住,缘于对城市生活和安全感的焦虑。不可否认,许多大学生,虽然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分割,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外来工,因此享受不到城市的配套福利,在利益和情感上都与城市隔膜重重,这都加重了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不安全感”和“痛苦感”。为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择手段,也要落户城市,成为一名真正的城市居民;而取得事业编制,显然是落户城市的一条通道。

  可见,一个自收自支编制,这位大学生也舍不得放手,这显然是一种病态心理;若想消弭这种病态心理,首先必须摒弃强加在事业编制上的附加值,让其回归本真。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应该持续推动事业单位制度改革,制定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精简机构和人员,完善竞争、约束和退出机制,真正打破事业编制的“铁饭碗”。特别是,要淡化企业、事业单位职业落差,使员工走到哪里,就能以本领立身,能够平等地享有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福利,从制度上给他们以心理认同和归宿。

编辑:郑晓华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要建更有效资本市场
· 养狗:责任和权利一样大
· “职务犯罪低龄化”,年龄不是要害问题
· 破解择校热难题,“名校+”加什么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垃圾分类 “让人明白”应是“第一道工序”
做好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
观点集粹(gdjc)
“最多跑一次”不该有迈不过去的坎
这样的“有偿代办”还是没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