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大一女生要生活费遭拒”委屈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09-05 09:52:24  稿源: 现代金报
范子军

  近日,一个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9月4日《成都商报》)

  又到新学年开学季,生活费很容易成为热议的话题,上述求助帖引发网友热烈围观,自然在意料之中。正如报道披露的调查情况显示,发帖女生所在城市成都,大学生生活费多在2000元上下,部分高校水平已经达到3000元,向父母索要4500元生活费明显“偏高”了,被母亲拒绝也就并不意外,家长没有一味迁就的做法无疑值得肯定。

  就个案本身而言,值得追问的是,只要算计、节约着用,通常2000元就可以凑合,向父母要4500元无异于“狮子大开口”,遭到拒绝后女生何来委屈,以至于上网发帖抱怨、求助?在笔者看来,未必完全是矫情,有着可以理解却又难以释怀的诱因。

  女生在帖子中说,上高中时母亲特大方,补课费4000元、6000元,“眼睛不眨就交了”,彼时的“慷慨”与现今的“小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管其所在家庭是否“不差钱” ,家长“望女成凤”的心态不难想象,而女生俨然已经心安理得,习惯了父母的“舍得花钱”,一旦被收紧开支便难免会感到不适应。

  或许只是极个别现象,却暴露出当下形形色色“补课”给家长带来的巨大负担,而且显现出家庭沟通的缺位、理财和感恩教育的匮乏。倘若平时家长能够让孩子知道攒钱的不易与艰辛,平时的“大方”只是全力以赴为其学习创造条件,或者注意引导其懂得哪些钱该花得“没商量”,哪些钱则应该精打细算“抠着花”,而不是一味地无条件满足,也许就不至于出现如今的心理失衡。如果家庭和学校平常能够多一些体谅、知恩之类教导,即使家中经济条件相对宽裕,也不至于向家里伸手索要比其他同学高得多的生活费。

  习惯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诱导、行为引导的关键性不言而喻。我们大可不必指责涉事女生不懂事,太过铺张或过于矫情,而应该从此类个案中反思我们的教育,更加重视从小如何树立孩子的正确认知,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引导孩子理性消费,或可避免类似“大手大脚”、不理解父母良苦用心的尴尬现象。

编辑:郑晓华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大家谈专题
· 从任达华被刺案,反思公共安全漏洞
· 由收费员的“职业假笑”反思“微笑服务”
· 医保药店保健品被“一刀切”有懒政之嫌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不应该嘲讽一个努力微笑的人
“职业假笑”,你的笑料别人的伤口
观点集粹(gdjc)
垃圾分类 “让人明白”应是“第一道工序”
做好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