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别给“汉服热”施加太大的文化压力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09-19 10:15:32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龙敏飞

  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唇……今年中秋,在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在这些地方闪亮登场,把这个传统节日过得古色古香。而随着汉服热愈发升温,加之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的助推,汉服这个小众爱好已经不小,正衍生出了一个大 产业。有数据估算,今年中秋节期间汉服类订单增长迅猛,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9月18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汉服热”的确是肉眼可见的,从儿童到学生,我们在路上可以看到很多身穿“汉服”的人们。他们并不是奇装异服的拥趸,只是一种全新的潮流与时尚。“汉服热”的兴起,离不开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社交平台的支撑。数据统计,抖音App上排名第一的汉服话题视频数量达到67万个,累计播放量突破180亿次。这般现实,见证着“汉服”惊人的能量,而这也的确是传统文化魅力的一种展现。

  随着“汉服热”的兴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只喜欢衣服款式的“秀衣党”和重视理论历史的“考据党”之争;再比如,不在意原创和支持原创的“山寨”和“正版”之争,有原创的店家就因此苦不堪言,每一次出新都会被抄袭、模仿、复制……这样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此外,由于缺乏基础研究和权威引导,汉服的具体划分标准也没有定论,再加上“上下游产业链不成熟、大众对汉服了解不够、形制标准和现代需求脱节”等问题客观存在,不少人也开始对“汉服热”泼冷水。这般现实问题,的确不容忽视。

  对于汉服的“热”与“问题”并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从市场角度分析,各行各业尤其是一些火热的行业,都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对于这样的火热,我们还是应该点赞与支持,毕竟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对于这背后的问题,该维权维权,该查处查处,这样的话,才可以更好地廓清汉服市场的环境。一言以蔽之,我们没有必要捧杀,同样没有必要棒杀,因为,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市场规律,没必要大惊小怪。

  从文化角度分析,有人忧心忡忡地表示,很多人虽然穿汉服,但并不了解汉服背后的文化意味,不知道汉服背后蕴藏的文化,等等。这样的担忧,也是一种观点。但其实,这般说法的确有点杞人忧天了。因为,很多人穿汉服,我们没有必要要求他们一定要去了解这背后的汉服文化,但是,肯定会有一些较真的人去了解。而随着“汉服热”的到来,这样的基数一大,关心汉服文化的人,肯定是越来越多的,这是很自然的现实逻辑。这一切,随着汉服热的到来,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汉服不仅是衣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民族文化,是文化复兴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给穿汉服的人施加太大的文化压力。毕竟,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只要“汉服热”还在继续,汉服文化就不怕没有人去发扬与传承。而这对其他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而言,也是适用的。

编辑:郑晓华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大家谈专题
· 从任达华被刺案,反思公共安全漏洞
· 由收费员的“职业假笑”反思“微笑服务”
· 医保药店保健品被“一刀切”有懒政之嫌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不应该嘲讽一个努力微笑的人
“职业假笑”,你的笑料别人的伤口
观点集粹(gdjc)
垃圾分类 “让人明白”应是“第一道工序”
做好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