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江海文集
以更宽的视野看待“甬智回归”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09-25 10:14:30  稿源: 宁波日报

  陆仁

  以城市的名义,再次张开热情、谦恭的怀抱,向海内外广大人才精英发出“金秋之约”——20日上午,2019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活动拉开帷幕。在此之前,由市委人才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编辑出版的《2019宁波人才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市外“甬智”是服务宁波发展的潜在力量,应成为宁波引才聚智的重点对象。

  事实上,宁波谋划“甬智回归”工程,已经有些年头了。2016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扩大招商引资推进开放发展大会就提出,要加快全球英才引进和“甬智回归”,努力实现人才与项目双丰收。2017年以来,宁波在推进“甬商回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甬智回归”,并将其纳入四大人才工程。有关方面还开展了“甬智回归”方法和路径的研究,课题组在总结经验、剖析不利因素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促进“甬智回归”的对策建议。前期的铺垫、蓄势,为今天的收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书藏古今”的宁波,在吸纳“甬智”方面,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目前仅宁波籍院士就有116名,高居全国城市首位,约占浙江籍院士的一半。甬籍院士的专业领域覆盖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所有学部,特别是信息、生命等学科领域内,集聚了众多甬籍院士,如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216名院士中有19名甬籍院士,技术科学学部也有13名甬籍院士。不仅在院士群体中,市外“甬智”人才领域覆盖全面,且层次高端。抽样调查表明,市外“甬智”中从事实体企业、高等教育和科研的人才分别占全部人数的30%、25%和23%。金融投资和专业服务方面,则分别占到了11%和10%。

  更为可喜的是,当前市外“甬智”人才服务宁波的意愿较强,回归动力不断增强。“甬智”中高端人才回归宁波正呈加速趋势。宁波在多年来没有一位甬籍院士全职回归的情况下,2018年引进多位甬籍院士,使甬籍院士占全职在甬院士的27.3%。课题组在对浙江大学的30名甬籍学子进行访谈时发现,80%以上的学子明确表示有意向回到宁波就业创业。此外,我市积极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的各项举措,也对“甬智”产生较大吸引力。正如市委主要领导所言,“宁波的诚意满满,宁波的机会多多”。一手抓“甬智回归”,一手抓“栽树工程”,“双轮驱动”之下,宁波“智慧宝库”的容量正在不断提升。

  如何“让宁波人不想离开,让外面的人排队想做宁波人”?早在几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马和民教授,就从城市个性化方面,为宁波未来的招才引智“支招”。他认为,城市应该有自己的灵魂、风格和定位,要通过宁波人本身给这座城市提供一种灵魂、个性、精神。今天我们强调注重乡情感召、注重事业引领,让各界“高知”充分体验在宁波这座城市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实际上就是在塑造这种精神。

  当下城市、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智慧的竞争。谁能拥有更多的人才和智慧,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刚刚被中央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任的深圳,就是很好的例证。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或许更能看清实施“甬智回归”的意义所在。实施“甬智回归”的本质,就是通过平台的搭建和智慧、力量的集聚,让城市实现新的腾飞和超越,进而在整个国家战略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肩负起更重要的使命与责任。

  当然,也要看到,智慧与人才这两者之间,既是有联系的,又是有区别的。从有联系的一面看,智慧通常是以人为载体的。找对一个人才,很可能就搞活一家企业、拉起一个产业、激活一个行业。所以我们经常讲“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现在很多地方不惜成本地抢人才、挖人才。从区别的一面看,人才注重的是“所有”,而“智慧”则更注重的是“所用”。像过去不少城市搞的“星期天工程师”,秉持的就是这一理念。这些高技术人才,劳资关系并不在本地,但他们同样可以为你服务。现在国内一些知名医疗专家开展多点执医、远程会诊等,亦是如此。“但求所用,不求所有”,或许应该是“甬智回归”的初心。

  “甬智回归”,要有更宽的视野,也要有更“活”的承接方式。从城市长远发展来看,甬籍人才如能回来创业,是再好不过,我们当然要张开双臂欢迎他们。同时,也应鼓励他们在更大的世界舞台上施展人生抱负、创造人生精彩,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式回馈家乡、造福桑梓。“宁波人帮宁波”,这是天经地义的;宁波人的智慧服务宁波,这是责无旁贷的。

编辑:郑晓华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大家谈专题
· 从任达华被刺案,反思公共安全漏洞
· 由收费员的“职业假笑”反思“微笑服务”
· 医保药店保健品被“一刀切”有懒政之嫌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不应该嘲讽一个努力微笑的人
“职业假笑”,你的笑料别人的伤口
观点集粹(gdjc)
垃圾分类 “让人明白”应是“第一道工序”
做好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