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明州论坛
医疗服务业需深化供给侧改革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10-23 10:04:13  稿源: 宁波日报

  吴启钱

  这几年,医疗服务有了很大进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笔者最近去几家医院看病,对医疗服务有了更深切感受,以为仍然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在供给侧改革继续发力。

  急诊科全科型医生的配备问题。急诊之所以急,是因为有突发状况,不能按照正常诊疗程序对患者进行诊治。急诊室是医院里情况复杂、变化多样的地方,急诊科的接诊医生应该是专业过硬、见多识广、沉着稳重的全科医生,对各类疾病应有科学的判断和应急处理能力。

  一天晚上,笔者因为左上胸带状疱疹发作,到某综合性医院看急诊,在分诊台被当作疑似心脏病人处理。作为对疑似胸痛/卒中病人的抢救,分诊台护士和接诊医生认真负责、处置迅速、操作专业。经过心电图检查、血液检验和胸部CT后,排除了心肺方面的毛病,医生让笔者签署了一份“胸痛患者离院告知书”后,建议笔者回家休息。结果第二天病情加剧,只好再次去看急诊。

  如果急诊室配备了综合素质一流的全科型医生,那么患者得的多数急性病症,医生可以凭专业知识与执业经验,对病情有较为准确的判断,并给予相应处置;对自己判断不准的情况,要么请其他专家来帮助诊治,要么留院观察,要么建议或协助转诊。除非万不得已,患者一般不会去看急诊,而看了急诊却没得到实质性帮助,就是折腾。

  业界已有这样的共识,即急诊科的水平体现的是综合性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把这样的共识落实到位,需要综合性医院全方位改革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家庭医生的配备问题。作为医疗行业外的普通人,掌握或了解的医学知识,大致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道听途说;二是自己的猜测、推断甚至想象;还有是媒体的科普或传播。在缺乏专业知识、信息又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往往病急乱投医。遇到“过度自我保护”的医院和医生,就可能出现轻则耽误及时治疗、重则误诊的情况。

  有了家庭医生,患者有了“首诊顾问”,有了专业指导,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少受很多痛苦,节约很多资源。有报道说我国很多人已有了自己的签约医生,但说来惭愧,笔者算得上中产阶层,却从没有与哪位医生签过约。家庭医生的配备,应该作为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一项内容,加快推进了。

  民间传统医学的总结传承问题。迄今为止,人体这个复杂的小世界远未被揭示,未知的领域、未被攻克的难题依然很多。这其中,传统民间医学应该是一座开掘不尽的宝藏。比如,得知笔者患病后,很多朋友介绍,对于带状疱疹,民间的很多治疗办法一样有效。问题是,患者一般总相信大医院,而大医院却不会采用那些行之有效的民间传统诊疗方法,两者之间鸿沟很深,壁垒分明。

  科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可重复可验证。民间的疗法和偏方,很多应该也是可重复可验证的或者是经过多少代人的重复与验证的,也是科学的或者有科学成分在内的。传统民间医学应该是医学研究大有可为的地方。屠呦呦就是从民间治疗疟疾的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深入研究暂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对可能失传的一些民间疗法、偏方,是不是可以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予以保护或传承呢?这也应成为医疗服务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一项内容。

编辑:郑晓华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大家谈专题
· 从任达华被刺案,反思公共安全漏洞
· 由收费员的“职业假笑”反思“微笑服务”
· 医保药店保健品被“一刀切”有懒政之嫌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没听说过的“探亲假” 该不该退出历史舞台
取消探亲假?太不靠谱了
观点集粹(gdjc)
不应该嘲讽一个努力微笑的人
“职业假笑”,你的笑料别人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