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明州论坛
一线教师缘何对“减负”成效不乐观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11-14 11:34:00  稿源: 宁波日报

  余力伟

  《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近日发布,提出了包括小学生晚9时、初中生晚10时经家长确认可拒绝完成剩余作业在内的33条减负规定,引爆舆论,但有赞有弹、众说纷纭。

  近年来,教育减负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被人戏称为“一道难解的多元方程”。与民间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相对应,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推出了一轮又一轮的减负举措。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以来,中央政府下达“减负令”已有40余次。相关部门对减负问题不可谓不重视,举措不可谓不全面,但频频发布的新政究竟有否顺利推行并取得实效,和许多担任一线教师的同行一样,笔者对此依然疑虑重重,难言乐观。

  减负口号越喊越响,孩子们的书包却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时间更是越喊越少。出现这一怪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关部门推出的减负政策往往是一些可以量化的标准或想着立竿见影的举措,却很少关注这些做法是否直击基层教育的痛点,切中负担过重仍“涛声依旧”的时弊,难免给人“坐而论道”、不接地气的感觉。

  为严控学生作业量,教育主管部门曾提出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的明确规定。姑且不论面对课改后教材学习内容密集、容量和强度增大的实际,将本用于帮助低段学生巩固学习的适量家庭作业完全取消是否可行,单就不顾中高年级学生在学业基础、学习态度和习惯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却对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划定统一的标准,也让人匪夷所思。因为,相同的作业,优生可能仅需半小时,而学困生估计两小时也未必完成;有的孩子写作业速度快,有的孩子则比较磨蹭。如何将这项规定真正执行到位,学校和老师难免顾此失彼,无所适从。“浙江减负33条”中最引人关注的“过时不作业”规定,虽说有其合理性,但也从另一侧面佐证,过去几年意图借统一作业时间的标准来调控作业量的减负举措难以真正落地。

  事实上,仅仅出于呼应推进减负的舆论需求而不顾基层工作和学情实际的一刀切做法,不仅背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也很难获得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最终很容易沦为口号式减负。以老生常谈的所谓“严控考试次数”为例,有关部门早已明确要求每学期只能进行一次学科考试,并定期组织专项督查。但由于文件中的考试与师生、家长印象中的考试在语境上存在区别,为确保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不致触犯减负文件要求,基层学校和老师不得已玩起了文字游戏,纷纷变身“换词达人”,用单元检测、综合练习、教学调研、星级学生评价等概念替换“考试”一词,最终换汤不换药。

  从省“减负六项规定”,到教育部“减负十条”,再到现在的“浙江减负33条”,规定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但师生和家长的关注度呈现明显的“边际递减效应”。问题的症结在于有关部门为减负而减负,对推出的减负举措是否符合学校实际和育人规律、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否配套出台监督检查的有效手段等缺少必要的考量和研究。比如,前几年一些地方的省级教育部门曾明文规定小学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严禁组织区域性统测,但下属区县一边组织学习贯彻,一边又以质量调研为名搞变相的语数英统测。

  减负举措不在于多,而在于真正落地。如果口号喊得震天响,督查处罚却像挠痒痒,甚至以法不责众为由对违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怎能让人对“减负”新政抱有乐观态度呢?

编辑:郑晓华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大家谈专题
· 从任达华被刺案,反思公共安全漏洞
· 由收费员的“职业假笑”反思“微笑服务”
· 医保药店保健品被“一刀切”有懒政之嫌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南方供暖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南方供暖之重,责任不在模式之争
观点集粹(gdjc)
消费信贷激发下沉市场 拉动内需添新动力
“双11”带货促销明星代言莫“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