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  特邀专栏  >  江海文集
从河姆渡到井头山:让历史遗存发挥更大社会价值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0-06-04 10:04:39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陆 仁

  余姚三七市镇井头山的考古发掘行动,最近在考古界和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一些专家学者表示,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发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这一重大发现,还为研究中国沿海地区全新世早中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早期人类适应海洋和开发海洋的生业模式,以及探索河姆渡文化的来源、确立先河姆渡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宁波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的城市。1973年,余姚当地一位参与兴修水利农民不经意间的“一锄头”,揭开了河姆渡遗址的“盖头”。这个后来被称之为“河姆渡文化”的遗存,以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高超的干栏式建筑、独特的制陶技术为文化特征,真实地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之后几十年里,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周边,又先后发掘了鲻山、田螺山等重要遗址。加上近期井头山遗址的面世,更是为宁波地区的史前文明增添了新的篇章。

  历史的魅力,往往潜藏在细节之中。这次井头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贝壳器等人工遗物和早期稻作等遗存。这些遗存,传递出不少颇有意思的信息——如大量蚶、螺、牡蛎、蛏、蛤、蚝等海生贝类的存在,说明此地的先民们,和今天的宁波人一样喜爱海鲜美味;大量石器、木器、骨器的存在,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善于就地取材制作工具;而陶器呈现的图案和色彩,则说明早在八千年前,我们的先祖们就有了自己的审美。当然,这些历史遗存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井头山考古重大发现,为宁波挖掘“历史素材”再一次提供了契机。单从地理空间看,从河姆渡到田螺山,不过7公里的距离;从田螺山到井头山,也仅有1.7公里,在这么小的一个空间范围内,存在这么多的历史遗存,而且时间跨度这么大,在国内是十分罕见的。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年代关系?这个区域的史前文明发展演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脉络和路径?那些“依山傍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先民们,他们的后代又繁衍迁徙到了何处?这些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谜题”,有待考古、研究的深入,不断去寻求注解和答案。

  探寻历史遗存的过程,其实也是营销城市的良机。这已经被很多地方所证实。在得知井头山考古重大发现后,长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宁波籍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难掩喜悦之情,感叹“我的故乡渊源之深之远,无法想象了!”他认为,井头山的意义是“复合式生产模式”鲜明的体现,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充份的见证。他甚至还发出倡议——对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应大力宣传!

  如何让历史更好地走进现实,闪耀出它应有的光芒,发挥其社会价值,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史前文明,其实也是从事考古发掘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如果条件允许,应加快已发掘文物的后期研究整理工作。组织专门的力量,从那些众多的、繁杂的、细碎的物件中,找寻有代表性的符号和线索,并通过适当的形式和平台将之展示出来,使之成为宣传推介宁波城市文化的新“名片”。河姆渡的“双鸟纹”图案、田螺山带“表情包”的陶器等,都曾给世人留下过深刻印象。

  从旅游资源挖掘利用的角度看,也可以有新的突破。今年市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提出,20年前开始开发的河姆渡遗址,目前展陈与时代脱节,遗址周边整体环境亟待提升,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文化旅游新业态,去年接待游客只有约50万人次。而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在去年申遗成功后的半年里就接待了超百万人次的游客。那么,如果将这个区域内河姆渡、田螺山、井头山等几个相邻的遗址“串”起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整体来保护和开发,或作为国家历史遗存公园来打造和申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或许,值得研究。

编辑:郑晓华
 
应对无症状感染者,更须强化无接触服务
· “延长产假”别成女职工的“画饼毒药”
· “全面禁野”的禁食目录应该全国统一
· 当清明遇到疫情 为情感找好位置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