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经济文艺
本报时评笔友研讨《剡溪细语》:激浊扬清 辞达意丰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1-02-26 09:54:31  稿源: 宁波日报
新华书店一角。(胡晓峰 摄)

  《剡溪细语》是陈鸣达的评论作品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陈鸣达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77级,哲学硕士,高级讲师,务过农,参过军,教过书,从过政,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就为《宁波日报》撰写评论,30多年笔耕不辍,2009年出版评论作品集《一鸣集》。《宁波日报》的评论专栏《明州论坛》2020年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一等奖),陈鸣达是这个栏目的骨干作者之一。

  《剡溪细语》收集的369篇评论,均发表于2010年初到2020年初的《宁波日报》。年前,宁波日报理论评论部组织笔友,就该书举办了小型研讨会。我们对参会笔友和陈鸣达朋友的一些观点做了收集,一并刊发。

  黄明朗(宁波市委办公厅原副巡视员):陈鸣达先生乃性情中人,为人洒脱,胸怀坦荡,不平则鸣,直言不讳。文如其人,他不屑“应景”,长年追求有感而发,厚积薄发,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精品甚多。他以哲学思维写就的时评力作,或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或朴实无华、含蓄隽永,见解独到,不落窠臼,鞭辟入里,常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李广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办公室主任):《剡溪细语》实为忠言,可视作官场处方、政务良药。

  王国安(宁波市委党校副教授):《剡溪细语》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对扩大宁波日报《明州论坛》的影响,对读者了解宁波、认识宁波,能够起到很好的推介宣传作用。

  邵莉(宁波第二技师学院高级教师,“胖妈妈热线”创始人):过年前,“球友”陈鸣达送我时评集《剡溪细语》,过年宅在家里,坐在窗台边晒着太阳看,惬意足了。陈鸣达阅历丰富,三十多年笔耕不辍,把评论写作这一业余爱好做到了极致。他眼光犀利,爱憎分明,见正气即表扬,见弊端则抨击;功底深厚,文字朴实,言简意赅,说理清晰;话题广泛,总能让人有共鸣。

  徐健(宁波市体育局副局长):领导干部少有写时评者,作者是为数不多的“另类”,坚持数十年,殊为不易,令人钦佩,其中有爱好,更有难能可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者哲学教育的背景以及领导干部的经历,加之自身的勤奋、用心和敏锐,使得其作品立意较高,观点鲜明,既充满正能量,又极具思辨色彩,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可读性,令人颇受教益和启迪。

  楼滨正(宁波市海铁联运办专职副主任):作为同道文友,陈鸣达同志的新作《剡溪细语》中的多数作品乃是“故交”。再次品读,兴致丝毫未减。作品选题的角度、思想的深度、“拿捏”的精准度,以及饱含其中的“温度”,令我钦佩之余亦深受启发。可谓“陈”之于理,“鸣”之于情,“达”之于心。

  郑士炎(宁波广电集团办公室副主任):陈鸣达先生阅历深厚,纵论古今,妙语连珠;精于思辨,评事论理,绵密严谨;性格刚直,不平则鸣,直言不讳;心态豁达,行文运笔,收放自如。一鸣惊人,二鸣惊从,期待三鸣惊众。愿亦师亦友的陈鸣达先生创作之树长青。

  李磊明(宁波日报高级编辑):针砭时弊陈文鸣道,激浊扬清辞达意丰。

编辑:郑晓华
 
以“薪”留人,正是另一种以“心”留人
· 不妨为“非必要不返乡”制定行动指南
· 专题:《明州论坛》思想与学术特色研讨会
· 办好《民法典》“第一案”意义如同“第一枪”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