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朋友圈屏蔽父母未尝不是另类的爱与尊重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1-04-14 13:41:36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宋鹏伟

  你会在朋友圈屏蔽父母吗?本报记者就这一话题在光明日报微博进行了一个小调查,截至4月5日有26.8万人阅读了这一话题,1563人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3%的人会在朋友圈屏蔽父母,20%的回帖表示会屏蔽老师和单位领导(《光明日报》4月13日)。

  父母、老师和领导是朋友吗?如果不是,那么朋友圈将他们屏蔽掉,似乎也说得过去。2018年腾讯公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也显示,有52%的子女曾经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没有加过父母好友。

  之所以微信早早就设计了屏蔽这一功能,正是看到了强烈的现实需求——很多年轻人不愿有些群体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父母、老师和领导。他们都是长辈,与年轻人的志趣、爱好和习惯可能迥然不同,却都有干预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可能。于是,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发送部分信息时将特定群组屏蔽掉。

  就像网友所说,不小心弄伤了手,发个朋友圈,目的不过是自嘲一下。可父母看到了,可能立刻打来电话关切问询:“怎么那么不小心?严不严重?用不用去医院包扎一下?什么时候能长大?我都说过你多少次了,一个人出门在外……”这的确是爱,却也很难叫人不烦,与其时刻担心哪条内容招来这些无尽的唠叨,不如干脆屏蔽掉省事。

  就像很多年轻人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一样,这并非什么坏事,出发点是不想让父母过度担心。中国的很多父母,即使在孩子成年后,依然很难与他们保持一种合适的距离,在孩子看来,有些过度关心不啻于一种打扰和负担。在很多父母那里,朋友圈几乎是自己了解成年孩子唯一的一扇窗——工作和生活情况、思想动态与感情波澜,事无巨细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这当然是爱,孩子也理解,但呈现出来却可能是一种打扰:这么晚了怎么还在外面?吃这些东西不健康?这女还不错,啥时间带回来让爸妈见见?

  当爱成了负担,逃离就在所难免。进一步说,这也是当代年轻人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的表现,他们更有边界感,不愿自己的私生活被任何人窥探,进而受到可能的干预。老师有给分数和荣誉的权力,领导有重用和忽视自己的权力,那些跟学习和工作无关的分享,又何必让这些无关的人知晓呢?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会故意利用朋友圈给自己拉印象分。某种程度上说,这都是使用社交工具时具有场景意识的体现——只让它为我所用,信息沟通与生活分享互不侵袭。

  作为被屏蔽一方,也不必小题大做,这未尝不是一种另类的关爱与尊重。与其埋怨对方屏蔽自己,不如反思一下,究竟是自己太脆弱和敏感,还是日常交往缺乏分寸感和界限感,抑或是干脆扪心自问——我愿意向所有的微信好友袒露心扉吗?

编辑:郑晓华
 
以“薪”留人,正是另一种以“心”留人
· 不妨为“非必要不返乡”制定行动指南
· 专题:《明州论坛》思想与学术特色研讨会
· 办好《民法典》“第一案”意义如同“第一枪”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