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经济文艺
自尔为佳节——“节”之浅析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1-06-08 10:41:57  稿源: 宁波日报

  曲水

  现在名目各异的节日挺多。国内的国外的,传统的现代的,好像隔三岔五,就会从庸常琐碎的日子里冒出一个光鲜堂皇的“节日”来。当然,多数民众还是喜欢那些有文化含量、有历史传承、有重大影响的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

  小时候,我很喜欢过节。尤其春节,能穿新衣、吃美食,还有压岁钱拿。长大后,渐渐就不爱过节了,老觉得要去做很多不想做又必须做的事,人累,心累。

  追本溯源,许慎的《说文解字》云:“节,竹约也,从竹,即声。”“节”最原始的含义是指竹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释说:“竹节如缠束之状。”古代学者的文字,大都言简意丰。从这看似简单的“如缠束之状”,我们可以领会“节”字很多衍生含义的最初来源。譬如“节”有“节制、节约、约束”等意,传统文化中,“自我约束”是君子品性,深为士大夫阶层所推崇,所以又延伸出“节操、气节、贞节”等内容。

  再来看竹子这种植物,它直且挺,每生长到一定高度,便会有一个“节”。可见竹子是在不断受缠束又不断突破缠束的过程中,才挺拔高耸起来的。中国古代文人受这一自然现象启发,生出了很多文化、道德的联想,于是非常乐于将竹子入诗入画,以物喻人,表达自己的高韬志向。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庭竹》中写道:“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清代的郑板桥更是一位爱竹达人,写竹画竹,别具风致。他有一首五言绝句,就叫《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节”为竹增添了很多魅力,它一方面是“缠束”,另一方面又为竹子规范出正确的方向和规整的形状。若没有它,竹子就会丧失精神质地。

  古人还从竹之节,引申到国之节。按照大儒董仲舒的意思:节日乃是上天对人的规定。这个观点明显来自其一贯主张的“天人合一”理念,意即国家政策、平民生活,都要顺应天道,不可有违节制。在很多现代人的理解中,“节日”和“节制”早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他们以为:过节么,就是暂时摆脱生活的“常规”,放飞一下自我。这种理解没有毛病,但如果将“过节”理解为“随心所欲,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这便误解“节”的深意和宗旨了。古人设节,根本目的是为了让生活回到它原本该有的样子。就像自然界中一根小小竹苗,反复出现的竹节,既规制了它,也体现了它在生长时所遵循的正常节奏。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很多节气和传统节日相呼应。初唐贤相张九龄写过一首著名的《感遇》诗,诗中有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这里的“自尔为佳节”,可谓意蕴丰赡。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为了生活人们争分夺秒、四处奔波——节假日有时也在加班加点。这导致不少人没有心思去关注传统节日。其实看了上面对“节”字的解释,“节”就是让你暂停那些惯性般的工作,返身回到生活中去。想想为什么不同的节日,会有那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春节要辞旧迎新,清明要踏青插柳,中秋要阖家团圆,重阳要赏菊登高……说起来,真是“此间有深意”,这是让人们在“节日”这个“节点”,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审视社会。

  过节,理应去做一些和我们的生命常态和生活本源有密切关联的事情,使我们时时记得:人生在世,需有所思有所念,有所触有所感,有所敬有所畏,有所节有所制!

编辑:郑晓华
 
以“薪”留人,正是另一种以“心”留人
· 不妨为“非必要不返乡”制定行动指南
· 专题:《明州论坛》思想与学术特色研讨会
· 办好《民法典》“第一案”意义如同“第一枪”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