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评论是信息集大成者的主要载体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1-11-18 16:3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评论是信息集大成者的主要载体

吕荣(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全媒体编辑中心-总编室主任)

  

  每天我们会面对各类信息刷屏,但如果抽离内容的包装,互动的本质,无非是三类核心信息:态度、观点和知识。而评论无疑是这三类信息集大成者的重要载体。

  《新闻评论实战教程》,是米博华老师多年从事新闻评论工作与新闻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对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启发评论思维,培养传播力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围绕互动传播的本质,我与大家分享三点。

  一是求真的态度

  对于评论的事物,我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眼下在微博上,一个关于“吃不吃香菜”的话题很火——近百万条回复,各种观点交锋。当下人们在自由表达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困在信息茧房的键盘侠。

  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毫无疑问会削弱我们专业媒体的公信力。

  米博华老师在书中提到,“新媒体的发展和商业化运作,使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有的“求关注”,有的拼“粉丝”,不少都是为稻粱谋,这当然也无可厚非。读者是聪明的,自然会判断选择:你写的不当真,他看的也不当真,一笑而已。

  “写的不当真,他看的也不当真”,一语中的。

  评论工作,首先就是揭示真相。当为一条信息做深度调查的人越来越少,而评论、解构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去了解来龙去脉,这就得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是务实的观点

  《新闻评论实战教程》开篇提到,评论,归根到底是观点的较量,“好的评论,应该有一种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伟大的评论应该给人一种拨云见日的强烈感受”。

  评论选题,要从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关注问题与现象,以大众的需求为写作角度。简而言之,就是要明事理。

  最近看了一篇张登贵老师的《“共情”是人人必备的一种能力》,评论的是某报以共同富裕之名,比较上海和江西铅山两地处置疫情的高下。忽略现实条件的简单比对,这种自然引发网络舆情。

  文中说“共情”时,引用一句宁波老话:“上半夜想想自家,下半夜想想人家”。这种视角,和《新闻评论实战教程》提到的评论工作站位也有”共情“之处:所谓站位高,不是口号堆砌,概念推演,情绪的渲泄,而是从发展稳定大局中观察思考,从成败利钝中掂量中择善而从,从利益和损益的比较中做出抉择,看大势,明事理,出高招。

  惟有看大势,明事理,才能切中时弊,让评论更有说服力,更有生命力。

  三是信息的密度

  浅阅读时代,如何在短论中让读者的注意力驻留?我们比较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就会发现,由于可调动受众视觉、听觉等诸多感观,短视频的信息广度优势是纸媒所不具备的。但就信息密度而言,传统媒体仍有优势,惟有在做精做深上下功夫,才能和新媒体相融共生。

  在被信息茧房包裹的环境下,知识越贫乏的人,所相信的东西越绝对,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自信。评论作为互动信息本质集大成者的主要载体,各家媒体都把它视为引导舆论和建构公信力的重要部分。

  见解是让评论生动的底色。《新闻评论实战教程》提到,空话缘于思考乏力,见识不深就难以出奇。见识来源于我们对历史的总结提炼,来源于对生活的真情实感,让人能在真情实感中,感受思想的光芒。

编辑:郑晓华
 
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关键是如何令行禁止
· 抓住重点,体现温度,把实事办进百姓心坎里
· 放学与下班时间衔接,回归教育公益本质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