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经济文艺
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2-02-17 09:45:13  稿源: 浙江日报

  逯海涛

  元宵佳节,各地人们吃汤圆、赏花灯、舞龙灯、踩高跷,一派生机勃勃的传统文化气象弥漫着当代国人的节庆生活。一些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也受到民众追捧。比如,近日由兰溪市美食发展中心和兰溪博物馆共同开发的一套融合金鱼袋饰、开国铜印等文物元素的糕点一亮相,便成“爆款”。此前,充盈浙江元素的节目《忆江南》登陆央视春晚,将富春山居的山水画卷,与曼妙轻盈的江南舞韵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享受。

  传统文化是一座富矿,但是要成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不简单。不仅需要运营者找到高品位的“原石”,更要善于在时代语境中对“原石”进行提炼塑造。如此,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从历史性存在融入民众日常生活,进而创新发展、发扬光大。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吃完热腾腾的汤圆,这个“年”就算过完了。虽然不少城市禁燃烟花,因为疫情减少了走动,但是“中国年”的年味儿仍然浓郁,这离不开对于春节传统文化的共同挖掘。就拿电视节目来说,从央视春晚到地方卫视的元宵晚会,传统元素随处可见,有些节目甚至成就了“刷屏级”现象。而今年河南卫视元宵晚会上,舞剧《五星出东方》让大家认识了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在曲裾摇曳中领略汉宫气象。

  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需要借助艺术再现,激发其文化韵味。金鱼袋饰、开国铜印也好,《千里江山图》、汉代织锦也罢,为何能在最近几年成功走进公众视野,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并没有在博物馆中“沉睡”。比如兰溪推出的文物糕点,以食物的形式“复刻”文物,亲民又好吃,打消了原本玻璃柜里的“高冷感”和“神秘感”。春晚节目《只此青绿》则让一幅画变成一支舞,气韵美感仍一脉相通。这种打开古画的方式,既优雅唯美,又直观可感。尽管这些文物早已从黑暗的地下重见天日,但是真正再次赋予它们生命的,却是通过艺术加工、文创开发等手段,让它们真正走进当代人的视野,重现它们的价值。

  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需要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传统文化要为现代人所接受,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现代化表达,赋予其现代内涵,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产生共情。前段时间大热的国漫电影《哪吒》的导演就这样说:“故事就是一个壳,真正内核的东西是时代精神,要有时代精神才能符合当代审美。”当然,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并非易事。任何一处失真,都容易让观众出戏,甚至陷入“消费”传统文化的争议。“活”和“真”的关系,同样要处理好。

  还要学会面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风靡全球,不仅是因为大熊猫本身的珍贵和可爱,更因为冬奥会吉祥物本身就是当下中国叙事的一部分。科技感、未来感、亲切感,塑造出“冰墩墩”这个充满魅力的文化符号。近日,北京烹饪协会还发布了16个双语餐饮热词,“撸串儿”“螺蛳粉”都有了标准译法。以热词为注脚,中国美食文化也在向世界呈现着鲜活和立体的中国。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让更多传统文化精髓、神韵由文物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将助力我们积淀出深沉的精神力量,并形成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

编辑:郑晓华
 
专题: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提高疫情防控精准度,不妨设个“蓝码”
· 每年4千万人被咬伤 “宠物扰民”该治了
· 明星频“翻车”,直播带货门槛就该高些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