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张弓慢评
大雨过后,你是哪种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2-07-07 10:00:51  稿源: 宁波日报

  张 弓   

  对宁波来说,今年的6月24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下午3时左右,一场冰雹突袭市区。不巧,因为买药,此时的我,正坐在出租车上往药店赶。乒乓球大小的冰球砸到车顶上,发出可怕的响声,砸到车窗上,碎成几小块滚落到马路边……司机小心地握着方向盘,我一直叮嘱他慢一点慢一点。

  好在这阵不祥的冰雹下了20分钟左右就停了,但街道上已经一片狼藉。被打折的行道树枝叶,散落一地,低洼的路段,水已漫过鞋面……到了西门口,冰雹总算停了,到了药店所在的小区,雨小了,可是路面上全是水。

  活了这么久,在冰雹下穿行,还是头一回。回到家里,静下心来,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

  陶行知的这句名言,经常出现在老师的课堂上、文人的“鸡汤”里,意在提醒人们,任何时候都要看到光明,满怀希望。可是,我却联想到了现实社会的舆论现状。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现实的一种舆论状态,就是“走极端,不相让”。只要出现一件大新闻事件,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网上的看法,总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一种是“抬头看天”,看到的只有“蔚蓝与美丽”;一种是“低头看地”,看到的只是“淤泥与绝望”。而且,持两种看法的人激烈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

  明明头顶是一片蓝天,“看地派”就是视而不见;明明脚下有淤泥浊水,“看天派”就是死不承认。面对这样的场面,让我这个有点中庸的实在人,常常感到不解——这是怎么了,难道进入新时期,人都进入了“叛逆期”,一切都要与事实和良知逆着来?难道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时代,认知也是如此分裂,引发陶行知发出看天看地的感慨?

  争论其实不是坏事。通过争论,达成共识,使我们的认识更符合事实,更接近真理,是社会前进所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可是,现在的有些争论,好像不是这么一回事。争论双方就像两条并行的铁轨,永远也不相交,而且方向还是反着的。

  当然,认知的分裂现象,只出现在一部分人中。大雨过后,除了上述两种人,其实还存在第三种人——他们既看天,也看地,既看到淤泥,也看到蔚蓝。他们既不赞成只看到天空蔚蓝的人,也不赞成只看到淤泥满地的人。他们的眼光是全面的、冷静的,而且能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分清蔚蓝与淤泥的分量与程度,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这些人有处于高位的,也有生存于底层的,有的有一定的理论涵养和实践体验,有的并没读过多少书,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大多来自生活中产生的直觉。这是一些聪明的冷静的人。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社会还不至于因总是各走极端、莫衷一是而停滞不前。

  其实,还有更为可敬的第四种人。他们不仅看到蔚蓝和淤泥,更难得的是,他们勤于动手。他们伸出双手拥抱蓝天,清除淤泥。就在我回所住小区蹚水前行时,前方一位有点年纪的清洁女工,弯着腰,两手用力把窨井盖上的杂草、污泥一点一点地移到一旁,随即,路面上的积水就顺着窨井向下水道流去,不一会儿工夫,那里的水泥路面就渐渐显露了出来,经过的人再也不用跳着前行。

  发展的实践不断证明,好的社会共识,是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社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个人生活也总归有风有雨。如何看待风雨,如何对待风雨过后的现实,是每个人必然会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影响自己的眼下与未来,也决定着社会的前进状态。所以,一场风雨过后,既看到淤泥,也看到蔚蓝,既要看,还要干,尤其要少一些各执一端、争吵不休,多一些包容和共识。因为,“看天派”与“看地派”,看起来针锋相对,其实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热爱这个国家——这是达成共识的最基本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说,已被某些人视为“鸡汤”的陶行知名言,仍有不错的营养价值。

编辑:郑晓华
 
专题: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 不再查验核酸证明 是科学化人性化的防疫
· “职业考生”暴露唯名校唯分数的功利心态
· 别再折腾商家的招牌了!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