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岚
近日,一条抹黑红会的微博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称红会靠卖血一年获利39.35亿元。对此红会回应称,该说法严重失实,中国红十字会只参与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和表彰工作,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对于血液的采集、化验、保存和使用等工作均不由红十字会负责。(9月22日《法制日报》)
郭美美事件以来,关于红会的谣言并不罕见,尽管稍有理性的人都能轻易看出个中破绽,然而在不断抹黑和辟谣的博弈中,不实言论经网友大量转发扩散,已经严重损伤了红会的公信力。公众的习惯性质疑一方面彰显了社会进步,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大大畅通了民意表达通道,形成舆论监督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谣言未经证实即传播也暴露出当今浮躁的舆论生态。
尽管红会对此及时作出了回应,但是细观谣言传播过程,为什么这样一则漏洞百出的谣言能够得以传播?为什么公众宁愿相信出处不明的微博谣言也不愿意相信官方的回答?我想,原因无外乎三个:媒体负面性的报道在受众心中形成了坚固的刻板印象,郭美美事件造成的信任危机尚未消弥,红会自身信息公开力度孱弱。
习惯性质疑已经成为红会重建公信的一大无可回避的关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情绪的宣泄或者没事找事,质疑背后彰显的是公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苏醒,以及信息公开的不及时,与公众关系的断裂。新闻媒体无疑应该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而不是一味追求关注度,片面挖掘有关红会的负面新闻,以达到夺人眼球的效果。人们常常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社会,但事实上,他们是通过大众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来了解的。一味地“揭丑”大大加重了社会焦虑,固化了受众对于社会环境的印象和认知,这种印象一旦形成,不但影响红会自身的公信力,也会直接恶化整个社会的信任氛围。
在这个“人人都是新闻源”的自媒体时代,盲目跟风式的转发和跟评使得微博彻底沦为了“公共厕所”,网民的非理性情绪从中迅速扩散,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值得庆幸的是,此次红会针对“卖血获利”的谣言及时作出了回应,只有当公众对红会的习惯性质疑转变为习惯性信任时,我们的舆论生态环境才会获得根本性改观,而要实现这种转变,红会必须走出信息封闭的囹圄,强化与公众的互动,真正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习惯性公开换取习惯性信任,这不仅是舆论监督的需要,也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