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鹏
这几天,朋友圈一直被一篇名为《为什么学校打印店老板大多是湖南人》的微信刷屏,文章特意注明,这是一篇博士论文——“多么冷僻的考据!”转发此文的微信公共号给予这样的评论。在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的反应大致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这是闲得无聊的研究,一个博士生,难道就只能做这样的文章,还堂而皇之冠之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在他们看来,这简直就是无厘头。而另一派则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接地气的学术文章,搞社会科学,就应该像这样,以问题为导向,从具体地方具体事件切入,认真分析问题,从社会历史渊源中寻找时代的步伐,这才是人文社会科学应有的面目。
作者冯军旗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感觉很意外,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他八年前读博士研究生时的作品,这篇文章以严谨的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扎实的访谈,还原了湖南娄底治下的贫困县新化,50年来仰赖血缘、地缘和社会结构,发展出遍布全国的复印产业网络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沿革。这篇文章的学术名称是《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是不是很高大上?只不过名字被人一换,感觉就Low了很多。
这篇文章之所以走红,就在于读来不太像一篇“通常”的学术论文。文章以平实的笔调,以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走访了在新化县复印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还原了各个时代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文中没有一句“像样”的学术语言,都是老百姓看得懂的话,读来更像一篇新闻调查,任何有小学识字能力的读者,都能毫不费力一口气看完。
然而,所谓的学术派却认为,这样的文章缺乏理论,不成体系,言下之意就是认为,学术就应该用学术的方式来表达,是由理论、概念、逻辑、术语所组成的严密的壁垒,怎么能混进来这样一篇平淡如水的文章?还有一个批评就是,研究学校打印店老板从哪里来,这样的选题太小太冷僻,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学校打印店老板大多是湖南人?”意外走红,新化打印与沙县小吃、莆田医院、兰州拉面一样,均为地域性产业的经典案例,难道不值得研究?
可实际上,只要认真阅读全文,你就会发现,学校打印店的老板为什么大多都是湖南人,背后的真相不仅反映了50年来新化人的集体选择,也成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时代的一个缩影。目前,在全国各地从事复印打印业务的湖南新化人,已经超过20万,占据这个市场的80%。《金陵晚报》在南京大学城的采访,也证实了这一数据的准确性。
其实,这不是冯军旗第一次走红。5年前,他以中原一小县城为背景撰写的《中县干部》一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此文历时两年,走访了当地161个干部,以25万字的篇幅,还原了“中县”的基层官场生态。文中详尽地描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基层官场面貌,引起舆论极大关注,一炮而红,一时间洛阳纸贵。
学术论文,能在普通大众间引发热潮,获得传播意义上的巨大成功,说明这类“看得懂”的学术成果的稀缺程度。一项调查表明,高达82%的人文学科以及32%的社会科学论文从未被引用和阅读过,即使是在学术圈,这些文章也丝毫不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人文社会学科,就应当贴近现实,研究鲜活的社会现象,并以平实的文字表达,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研究。那些大而无当、空洞无物、艰涩难懂的文章,除了评职称拿奖金,才是真正的毫无意义。
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访谈、民俗、数据也都融入到了平实的描述之中,甚少所谓的“专业术语”,这恰好也是费老的博士学位论文。冯军旗的新化,思路、方法、表达,与费老的江村,几乎如出一辙。而迄今为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还未有能超过江村者。这说明,冯军旗这样的文章,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因为太少,所以稀缺,这也是冯军旗这篇文章时隔八年之后突然走红的真正原因。(李晓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