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抱着儿子上课的女教师吸引了社会的关注。这位叫张薇的女教师有着不同寻常的遭遇。2011年,她的母亲患恶性组织细胞病入院治疗,花费十多万却仍因肿瘤恶化去世。2013年,张薇的父亲被诊断为胆管癌,手术用去二十多万,仍在治疗。2014年,她年幼的儿子也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为了筹集高额的手术费,卖掉房子、变卖家具的她,面对仍然有数十万的缺口,决定抱着儿子回到三尺讲台。
母亲节刚过,看到这样一则新闻,笔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慨叹这样一位年纪轻轻却屡遭变故的母亲在护犊时能如此的冷静与坚强,同时也让我想起了似乎是“老生常谈”的医疗保障问题。
在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医疗资源仍然相对匮乏,医疗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可以说,社会的医疗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在一线城市,虽然医院较多,但由于人口密集,去医院看个小毛病经常也要排上百个号,耗时耗力。而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和偏远山区,“有病没钱治,有病无处医”的问题则早已见怪不怪,如同张薇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悄悄地上演。
虽然在“十二五”规划之时,国家早已提出要重点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这几年来的效果并不来的那么明显,也许是因为这场“硬仗”需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不可能做到“毕其功于一役”。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医疗保障的问题是在改善,但还会长期存在。在国家层面“攻坚克难”的“改革”中,我们自身是否也能做点什么。我想“可为”的地方应该有很多。比如,我们的媒体能否少花些时间去“无中生有”,去“添油加醋”,而多去关注一些如张薇一样的弱势群体?我们的富人和成功人士们能否少花点时间去“花钱做秀”搞所谓的“捐房送车”,而多去实际地资助一些如张薇这样真正需要“拉一把”的人?我们的社会能否少一点功利,少一点浮躁,而多花些时间给如张薇这般善良的人送去关怀,哪怕只是一条宽慰的短信,一句短短的问候。
张薇的学生在《千名学子联名求助信》中这样写道“请不要让一个善良的人承受所有苦难,请不要让一个伤痕累累的母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医改”需要时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给得起这点时间。命运无常,但人间有爱,只要我们不做“闲人”,必要时社会将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王佳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