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市血液中心薪酬人均35.7万”后,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尽管深圳市卫计委紧急辟谣称媒体计算时没有算临聘人员,血液中心实际人均工资福利支出预算为19.68万,但仍有不少市民质疑。昨天深圳血液中心献血人数只有121人,比平时减少了一半,深圳市医院因此有手术被迫推迟。(7月10日《南方都市报》)
媒体不负责任的不实报道引发了献血人数的骤降,对献血事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甚至影响了正常手术的开展。就此而言,献血人数骤降的罪魁祸首应该是发布不实报道的媒体了。然而,因果关系却并非如此简单,一个风吹草动就对献血公益事业造成了如此沉重的打击,背后折射出的,是公益事业的公信力太过脆弱这一现实问题。
公益这件事,所根本依赖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与信任感,前者乃是人性的基本要素,后者则需要社会、组织、个人共同维系、营建。公共空间中的信任感,即公信力越强大,公益事业也就越坚固、繁盛;公信力越匮缺,公益往往就越脆弱、凋敝。公信之于公益,就如同地基之于大厦,而建立在脆弱的公信力基础之上的公益,就如同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厦,扛不过哪怕微小的风吹草动。
公益事业公信力为何如此脆弱,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不透明。管理不透明,民众搞不清楚公益组织究竟如何管理,管理机制为何;财务不透明,民众很难得知公益组织内部财务消费状况;经费走向不透明,民众有理由怀疑公益组织募集的慈善资源被挪用、滥用甚至贪污。不透明的结果即是公众心理上对公益组织不信任,行动上对公益事业不支持。
即以献血这桩公益为例,长期以来为社会所诟病、也让社会想不通的是,献血是免费的,而用血是收费的,那么这一过程中所获取的收益是如何处理的?有没有明确的账目?存不存在滥用、挪用的情况?不回答这一问题,献血组织纵然可以以公益的需要、救死扶伤的需求来赢得公众一时的献血行为,但无法驱散公众心头的真正疑云,无法在社会中建立坚实的公信力,一旦有风吹草动,公众的不信任就会显现出来,必然会使公益事业遭遇致命的打击。
献血组织之外,不透明在我国官方公益组织中具有普遍性。尤为严重的是,屡有蛛丝马迹令社会察觉到公益组织中可能存在着严重的违纪与腐败行为,善款可能并没有用于其应该使用的地方。而媒体的公开报道又往往佐证了公众的估测。就在前不久,中央对中国福利彩票中心的审计显示,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被审计资金存在违规使用情况。问题异常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怪乎民众对公益事业,尤其对官方公益事业不热情了。而公益萎缩也就不能怪媒体。恰恰相反,重建公信力需要媒体辅助、社会监督下的公开与透明化,需要更多的媒体“扒粪”行为。否则,即使掩盖了一时,却终将会被民众所抛弃,最终受损的,乃是需要帮助的人,以及我们社会的公益精神与公共伦理。
文/岳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