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正文
“什么是脸”,撞开了学术不端的旁门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7-13 08:53:12   稿源: 红网

学术界又现抄袭门,这次的“主角”是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钢。刘钢于7月8日在科学网实名博客发布了一篇关于换头手术的文章,随后有网友发现,这篇文章和别人此前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大段落地一致。面对质疑,刘钢微博回应称“我承认那篇文章就是剽窃了,又当如何”、“什么是脸”。目前,刘钢已将上述言论全部删除。(7月12日《北京青年报》)

论文抄袭,屡有曝光。有的人面对自己抄袭之事被曝光,会选择做“缩头乌龟”,有的会选择道歉然后辞职、被辞退,而像深陷抄袭门的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的刘钢,面对公众指责,“剽窃了又当如何”,“什么是脸”,做了坏事还如此嚣张,还真是有种敢作敢当的姿态,其不知廉耻的形像,就这样被勾勒出来。这样的问话,不经意间撞开了学术不端的旁门,让人感到愤懑。

刘刚所“撰写”的文章,涉及医学的科学理论研究,就是简单将原作者文章段落前后调整一个顺序,就成了自己“原创”文章,可见,这位胆敢做“疯狂的天堂手术”的研究员,改头换面了别人的文章,却没有参透换头术的基本技术,倒是学会了文抄公的手艺,丢失了起码的为人精神,更别说学者的基本职业操守。

孔乙己曾经面对别人对其盗窃的指责,以古代书生一贯的酸腐称为“借”,而刘钢敢作敢为倒是突破了这样的酸腐,却丧失了基本的礼义廉耻,除了道德上的沦丧之外,对学术不端的治理方面,显然没有给刘钢足够的震慑,中科院研究所对不端研究员的惩治,也显然没有足够给刘钢以强烈的震慑,这就给刘钢足够的勇气妄称“什么是脸”。是“文抄公”刘钢太牛,还是原作者吕洛衿太怂?显然都不是,而是在治理学术造假的惩治力度,没有足够强大,刘钢尚且还没感受到被惩治的痛。

论文收集网站arXiv具有文本检测功能,在其1991年至2012年共收集的75万篇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领域的论文中,6372名中国作者中有688人被标记抄袭,比例超过10%。今年4月,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文献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公司撤销了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该公司解释,这些论文出现“伪造同行评审的痕迹”,并暗示问题只是冰山一角。

尽管抄袭严重,但相应的处罚确实是“罚不当罪”,往往被轻描淡写。最典型的例子是,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所长的王志国,在被曝光学术造假后,其还出现在中组部公布的第四批“千人计划”名单内。

当没有足够严重的违法成本要承担,抄袭者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最终受损害的则是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乃至某个领域的技术发展前景。对刘钢“什么是脸”这样狂妄的回复,就应该有一个干脆利落的强力回击,不仅原作者可以对其进行民事诉讼,中科院等机构,也应该对刘钢的职务一免到底,其享有的相应政策支持也该应声而止。唯有如此,才能关紧学术不端的旁门,刘钢们才会走投无路,方知“什么是脸”,抄袭是有多么的可耻。

文/张立

编辑: 沈媛仪
 
“灿鸿”来袭,我们该有怎样的责任态度
·赵作海扛得住冤狱却败给了诱惑
·披上"奖励"马甲 就不是强制结扎?
·警察遭殴事件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推进垃圾分类,不妨有点“学学破烂王”的思维触动,并非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而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细节揭示与体现。
辣评(lp)--稿件模板
    即使真的是“算错了”,恐怕公众也绝对不会“买账”,更不会相信他们这种模模糊糊、不清不楚、欲盖弥彰的“鬼话”。
辣评(lp)--稿件模板
    “捂着免费措施”的背后,银行可能暗藏了私心。减免费政策之所以成为银行“不愿说的秘密”,很难说没有隐瞒的故意。
观点集粹(gdjc)
“离婚限号”是一种“冷处理”的关爱
不要让技术性离婚变成中国离婚率的推手
观点集粹(gdjc)
“高考移民状元谜团”背后的“囚徒困境”
“移民高考状元”是反面成功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