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毅飞
我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时刻提防的是自己会不会养成“自以为是”的毛病。因为我发现,年纪一大,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自以为是”;而老人最可怕的缺点之一,也是“自以为是”。我去世的父亲,曾经“自以为是”,但还听得进我们兄妹们的一句劝;我健在的母亲,特别“自以为是”,只要是她认准的事,我们兄妹怎么劝都没用,她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这个,俺懂”,总让我们一筹莫展。为此,惹出了无数的尴尬。信息时代,瞬息万变,她年届八旬,又没文化,怎么可能什么都懂?可她偏偏遇到什么事都以为“这个,俺懂”,你说,有什么办法?
台州临海有个75岁的周老师,收到一个短信,说他中了江苏电视台电视购物抽奖的幸运号,有玉雕石狮子、精品玉玺、古版粮票等价值八万元的物品。工作人员告知,奖品将在次日寄出,周老师只需缴纳8800元的税款即可获得奖品。这明明是个骗局,但周老师信以为真,于是,要筹这8800元钱。幸亏他手上没钱,想从当地一家银行贷款一万元。行长知道了,告诉他这是骗局,但周老师不信,硬说:“对方人很好,不是诈骗,奖品已在快递公司,只要缴完税,电视台还会过来做中奖采访。”行长没办法,只好耐心地给他讲了一下午的道理,还让员工冒充周老师的女儿,去电询问,对方底气不足,挂了电话,周老师这才明白自己遭遇的是一场诈骗。(10月22日《台州日报》)
如果不是遇到这么好的行长,一万元的小额贷款,一办了之,你不能说行长一句不是;如果那样,骗子就得手了,老人就上当了,一场骗局就得逞了。幸亏这个行长有责任心,也幸亏这个“自以为是”的周老师,还没有“自以为是”到不可理喻的地步。要知道,类似骗局,就遭遇过不可理喻的老人,非要以为是银行作梗,非要把大笔的钱给骗子汇过去,民警解释都没用,这家银行不让汇,他就换一家银行再汇……让人哭笑不得。
老人为何容易犯“自以为是”的错误?恐怕有许多原因:一是年纪大,经历多,觉得自己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饭都多,什么没见过,年轻人的忠告往往不听;二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会拒绝接受新事物,电脑不会用,手机不会用,还认为凡是纸上印的、电视上讲的、公开授课的……总是可信的;三是特别需要亲情的慰藉,骗子往往“老爸”“老妈”顺口乱叫,叫得老人忘了自己是谁;四是穷怕了的老人,得到一点实惠,就会觉得是很大的情份,先给一把伞,请吃一顿饭,往往是骗子的见面礼,更不用说是得奖之类的大单,老人难能不上当;五是容易随风从众,尤其老人跟老人在一起,只要有几个老人上了当,没上当的老人就会觉得自己吃亏,只有赶紧上当,心里才平衡……正因如此,骗子们才特别喜欢拿老人当作行骗的对象。
改变这一切,恐怕有些难。打击犯罪,是有关部门的事;关爱老人,是子女儿孙的事;如何教会老人懂得遇事跟子女商量,懂得不要总是“自以为是”,则是老年大学、老人协会该做的事。只有在老年大学、老人协会这样的地方,跟老人讲这样的道理,老人听起来才会顺耳,才有可能听得进去。
老人社会已经来临,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人,本文论述的问题,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