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童
11月9日,引发广泛关注的出租车改革方案公开意见征集正式结束,意味着出租车和网约车的两项政策征求意见稿进入最后的完善阶段。媒体称,八成意见支持“顺风车”,官方将为小客车合乘正名,因其“顺路拼车的分享模式,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属于运营范畴”。(11月9日中国新闻网)
看起来,在传统出租车和网约出租车新老业态的竞争融合上,对于基本确认了“专车车辆和驾驶员必须具有相应资质”,公众依然热议不休,但官方将为“顺风车”正名,俨然成了交通运输部呼应民意的一大“利好”消息。相关解读也称,顺风车(拼车、合乘)方便了出行,减少了车辆上路,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符合节能减排、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对此予以积极支持和鼓励。
为“顺风车”正名,当然比模糊隐讳的三缄其口来得好。不过,即便有此明确态度,真要具体实行起来,正名和“正行”,恐怕还有诸多待解的难题与症结。且不说意见征集中有人已作反对,认为顺风车与客运服务界限难以准确判定,容易异化为非法运营,并且合乘双方身份信息无从考证,存在纠纷和安全隐患等;笔者更认同网友的一种观点,相关规则要求“顺风车”不以盈利为目的,可若“一点也不盈利”,你相信会有多少的合乘分享积极性呢?所以,如果没有更多人性化考量带来的实质鼓励和推动,为“顺风车”正名或许只是一只“空心汤圆”罢了。
媒体报道称,在意见征集即将结束之际,11月7日上午,交通运输部再次就出租车改革召开专家座谈会。邀请到22位专家,在“专车”新业态的定义和发展现状、营运资质的规范以及地方试点和中央立法关系等方面展开交流讨论。但实话实话,从“专家座谈会”透出的意思看,此前一直各方争执的“激活网约车”的舆论焦点,似已很难出现“振奋人心”的改革动作。恰恰相反,由于“专车与传统出租车在本质上相同”的几被敲定和落实,公众期待网约车发挥更大的“鲇鱼效应”,则也越来越可能只会“背道而驰”了。
为“顺风车”正名或是“空心汤圆”。在出租车改革的实质新招乏善可陈带来的失望氛围下,相关主管部门有意无意地抛出上述“利好”消息,未必没有转移公众视线、减轻舆情压力的高明用心。但我以为,既然人们看不到太多出租车改革的“真刀实枪”举措,对于这只“空心汤圆”的质疑,估计也会很快纷至沓来。毕竟,如果网约车对传统出租车的改革触动仅是“隔靴搔痒”,甚至更加固化老业态的利益格局,所谓对于“顺风车”的鼓励支持,就基本属于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空头支票罢了。
“顺风车”不可能纯粹是种“雷锋车”或“奉献车”,一句“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前置铺垫,到头来就很容易将之打回“黑车”、“非法运营”的原形,进而让许多人胆战心惊,想“顺”也不敢“顺”了,又何来“节能减排、低碳交通”的高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为“顺风车”正名跟这次出租车改革意见的行将归结定论,倒也真的颇有“异曲同工”的意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