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我没有亲见,是听外出采访回来的同事和微信圈里的朋友说的,应该是事实———得知暴风雪和极寒天气可能要来了,一些超市的货架都被市民买空了。手机上,看到新闻说,杭州的一些超市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形。网上,有人把这称为“抢购”,又在拿“国民劣根性”说事。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预备”。
周二那天,吃晚饭时,聊起这周可能出现极端恶劣天气,一家人商量后,叮嘱丈母娘第二天多买点菜存下来,最好够吃个四五天的。这倒不是说怕后面买不到菜,媒体早就报道了,宁波的菜篮子供应量足够保障一个星期以上。而是觉得,一下雪,天寒地冻路又滑,老人天天外出买菜,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况且,小孩子停课放假了,要是跟着老人出去买菜,或者独自留在家里,都让人放心不下。还有,下雪了,冰冻了,人就懒得出去,出去一趟,也必然要多花时间,提前多买几天的菜,个人省心省事儿,也是在为政府防灾抗灾减轻负担。
我想,我们是这样想的,许多人特别是年纪大或者平日里事情多的人,也应该会这样想。这也是一种生活经验。2013年10月,余姚被洪水围城,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许多人家里没了吃的和照明的东西。这倒不是说市场上缺货,或是没钱买,而是有些小区被围成了“孤岛”,里面的人出不来,救援的人一时也进不去。这次,许多人“囤菜”,应该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这与2003年非典时超市里白醋、碘盐、大米、板蓝根被“抢购一空”,应该是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区分“抢购”和“预备”,最主要的就是看是否盲目。2003年那次,许多人大量购买白醋、碘盐、大米、板蓝根,就应该算是盲目。一则,当时没有证据证明白醋可以防非典,板蓝根虽然有用,但一家人也喝不了那么多;二则,大量购买,主要是因为当时疫情信息发布不透明、不及时,又有人恶意造谣、传谣,引发了一种恐慌心理;三则,有人急吼吼买的东西,几年都吃不完。
10多年过去了,社会许多方面在进步。我看到,报纸上、微信上,就有劝大家多预备点吃的用的,大雪冰冻天减少室外活动的建议。政府的民生保障能力、市场供应能力,也不太可能出什么大问题。当然了,不排除这样的情形:有人看到别人大包小包地买东西,要么觉得自己咋没想到,要么误以为东西真要被买光了,也跟着买一些,这样,就会造成一种“抢购”的景象。但这种“抢购”,明显是小范围的,与以往的那种大呼隆的“抢购”,根本不是一回事。
天灾往往无可避免,我们与天灾一次次搏斗,应该“吃一次亏,学一次乖”。一听说“要有事”,就慌了手脚,疯狂“抢购”,不是什么好事;明明知道“要有事”,却一点不上心,啥东西都不“预备”,也不是什么好事。既能有所准备,严阵以待,又能理性务实,沉着应对,才是应有的态度、成熟的表现。个人应该这样,政府、社会也应该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