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表示,要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
肇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执行难,似乎已成为社会“痼疾”。被执行人不主动履行、执行效率低下等现象,急需对症良方来应对。近几年来,全国各级法院针对“执行难”问题采取有效对策,良招频出,让“老赖”再也无处躲猫猫。
招式之一:依托信息化办案,迫使“老赖”现形。各地法院抓住“全国法院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建设契机,通过该平台,实现对被执行人在全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20家银行的开户情况、余额信息、冻结状况等账户信息进行查询,并初步实现直接扣划,有效解决被执行人难寻、被执行财产难找等问题。同时,完善执行信息录入,整理出以前未执结案件被执行人的信息,将案件当事人情况、被执行财产信息、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文书、执行异议信息等完整录入信息查询系统。
招式之二:强化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打造立体曝光平台。“这下可把‘老赖’的脸皮丢大了,看以后朋友圈里还咋混!”近日,舒城县王先生指着该县位于闹市区广进久富商业广场的一个大屏幕笑着说。滚动的“大头贴”还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关注,他们纷纷用手机拍照扫描,在朋友圈互相转发信息,因为法院在曝光栏上公开承诺,凡举报线索经查证属实,举报人将会得到一定数额的奖励。自去年起,全国各地法院纷纷在各自官网、“双微”定期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曝光,闹市区大屏幕循环播放、朋友圈轮番转发,全方位打造“执行曝光立体平台”。
招式之三:多部门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全国各地法院积极向公安、工商、住建、银行等执行联动成员单位通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在乘坐飞机、高铁、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融资信贷、资质认定、征信系统记录等方面给予失信被执行人予以信用惩戒,促进诚信体系建设。
招式四:严厉打击拒不执行犯罪,让老赖无处藏身。拒不执行犯罪是严重破坏社会诚信机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挑战司法权威,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对此类犯罪各地法院坚持从严从重的原则进行处理,坚决打击暴力抗拒执行、恶意转移财产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唯有将构成拒执犯罪的“老赖”全部绳之以法,让其为自身的违法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司法权威,维护诚信建设的良好氛围。
据知,在大招频出之下,截至2016年2月,各级法院采取信用惩戒措施467万人次,将338.5万名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名单公开曝光,35.9万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对1.4万人决定司法拘留,对1145人给予刑事处罚。
展望未来,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部署破解执行难问题的专题会议上释放了强有力的信号,各级法院将继续深化执行体制改革,提高执行信息化水平,规范执行行为,穷尽执行措施,加强信用惩戒,让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无处藏身”。(张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