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河北衡水中学来了,一场争论爆发了。
最近,被誉为“全国十大知名高中之首”的河北衡水中学在浙江平湖设立分校并揭牌。对此,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表态:“衡水中学是个应试教育的典型,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这样的学校。”(4月9日澎湃新闻)
衡水中学,有“高考工厂”“高考机器”之称。据报道,在这所学校,一切只围着考试转,其监狱式管理、题海战术、争分夺秒、机械记忆等做法公然与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唱反调。像《生活作息表》将每天的时间精确到分,每个段落该干什么,规定得清清楚楚,学生犹如机械齿轮一般;像“自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高考平常化”,除了学习其他免谈的高压态势,以及“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今日疯狂,明日辉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誓言,让学生如入监狱。但它因为在高考中一骑绝尘的“辉煌成就”,让一些家长趋之若鹜,也让一些有识之士忧心如焚,有人甚至评价其“泯灭学生天性,扼杀学生创造力”。
敢于批评“名校”,且直截了当,对于方红峰处长这样有个性、有想法的官员,应该点赞。既然有批评,那“来而不往非礼也”,衡水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王建勇回应说:“有人说我们衡水中学只有分数没有人,这完全是瞎说。衡水中学的毕业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多了,考上香港高校的那都是用英语面试的,没有两把刷子能考上吗?”(4月10日新华网)
这就叫,你说我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说我不注重素质教育,那我就跟你说,我们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多了去了(衡水中学去年本一上线率92.44%,有139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河北省文理科“状元”被其包揽)。你若敢说考上北大、清华的不一定素质高,那恐怕连自己也觉得有点“酸葡萄心理”。再说了,如果考上北大、清华的素质不一定高,那考上别的大学的素质就高吗?
这样争下去,就算方红峰处长再“理直”,恐怕也难“气壮”,家长们更是不会认同。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以为,一则,对于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远未达成共识。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既然素质教育那么重要那么好,为啥一些综合素质确实挺高的孩子,在名校招录时,会败给那些“只会考试”的孩子?
再则,好多学校“说起来是素质教育,做起来是应试教育”,只不过没有衡水中学那么极端和出名罢了。只是因为高考成绩“鲜亮”,教育主管部门不仅不严令禁止其违背教育规律甚至人性的做法,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送秋波”。家长们则更“务实”,既然搞不清“素质”是个啥东东,大家对“素质教育”只是叶公好龙,那你讲你的素质教育,我对像衡水中学这样的名校趋之若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衡水中学的存在和壮大,是现实土壤孕育出的一朵奇葩。拿“素质教育”反对人家“扩张”,道理当然是对的。但道理是道理,现实是现实。浙江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试点省份,肩负着突出多元取材、个性发展,为高考改革探索素质教育样本的重任。要让素质教育真正“吃香”“走红”,除了对一些学校的“掐尖招生”“违规教学”“超时补课”等有违教育公平、过于追求“分数”的行为零容忍,且严惩不贷外,还须改变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僵化评价体系,以及“只认分数不认人”的高考录取模式,尽快打破“一考定终身”“凭高分上名校”的单一格局。
可以想见,衡水中学此来,是和地方教育部门“情投意合”的结果。如果它在平湖甚至浙江“成就卓著”,那就是对浙江乃至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的极大挑战和挤压,并且很可能引发“跟风效应”。这应该是大家最担心的。但光担心没用,唯一的破解之法就是,在这场公开化的“对阵”中,我们能够让素质教育真正成为“一枝花”而非“豆腐渣”,让家长们愿意为素质教育“用脚投票”。这需要地方的坚守和探索,更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就此而言,河北的衡水中学来了,浙江的基础教育处处长恼了,应该是好事一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