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流
近日,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在人民大会堂,为各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做了《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报告。92岁老院士站着讲,有几排学生却趴着睡。(9月16日中青在线)“滴水见太阳”,一场报告折射出了中国当下教育模式的诸多问题。
消息引发网上热评,说什么的都有。不少评论也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解读:有的认为学生睡倒一片,“责在组织不当”;有的认为“学风惨淡”;有的认为报告大概不生动,“催人入眠”。也有的则认为学生缺少对知识、对长者的尊重,“奈何明月照沟渠”。
对师长应有起码的敬畏之心,这是后学者乃至做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尊敬师长、“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礼仪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倡导“尊师重教”,老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但也要承认,社会现实离上述要求仍有差距。今天我们不能因为教师队伍中出了个别“为师不尊”者而否定“爱师”与“师尊”。
92岁高龄的吴院士坚持站着讲,却有一些学生趴着睡,缺乏对师长最起码的尊重,说明学生的素质出了问题。能考入首都高校的研究生智商不比任何一代中国人差,但遗憾的是也丢失了最起码的敬畏和景仰之心。正像有的网友所言,有的人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理想、道德说教在今天没有了市场,如果你谈谈如何赚大钱,如何成为“人上人”,某些学生肯定会两眼放光、睡意全消的。这话虽说得尖刻了一点,却也反映了部分现实。
有的学者认为,“师尊”在当今正遭到挑战,有日渐式微之虞。时下社会上确有“目无尊长”的暗流,令人担忧。因而在一次世界儒学大会上,来自北大、清华等校的知名学者联合倡议,为了提倡尊师重教的美德,可将孔子的诞辰日(9月28日)设定为“尊师日”,以弘扬尊师重道的普世价值。时下社会上有的学生不爱师、某些家长不敬师、个别校长及官员不尊师。近年殴打教师的事件在各地也屡有发生,影响恶劣。
当然,“尊重是双向的”。师生之间的互爱互敬犹如物之两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无先后、主次之分,须同等关注、对待。只有爱学生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学生;反之,也只有尊敬老师的人,他才能当一名好学生。尊敬师长,感恩尊师,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今天,亟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有必要在各级学校中切实倡导、推行具体的尊师礼仪。当然,老师也要努力提高师德,升华“师爱”,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