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陈依元文集 正文
“路怒症”久治不愈有何良策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1-07 12:59:12   稿源: 中国宁波网

  陈依元

  今年,江北法院审理了多起由“路怒症”引发的案件。开车族要么狭路相逢后动手抓脸,要么因争抢车道而斗气、撞车发泄。碰上堵车猛按喇叭,被人超车着急上火,遭遇加塞破口大骂……随着城市车辆不断增多,因开车引发争执、甚至冲突的事件也越来越多。(11月6日宁波晚报)近年由开车族“路怒症”引发的事件屡见报端,似成“沉疴”,久治不愈。笔者近日刚从中东欧旅游归来,两相对比,反差强烈。由此也生出了一些关于如何有效治疗“路怒症”的感想。

  “路怒症”久治不愈既有国内交通法制管理偏软、道路管理不科学、惩处与教育不严等原因,也有驾车者法制观念欠缺、开车心理异化、交通文明素质低等原因。而反观欧州,虽也不乏“路怒症”个例,但总体上要比我们做得好。

  比如此次中东欧游,13天内坐大巴车在欧州“心脏”地带绕了一个大圈,路经德、奥、匈、捷克、斯洛文尼亚5国2千多公里,有高速公路也有乡村道路。路上未见到一个警察,城乡交通却十分快捷、有序、安全。德国平均每2人就有一辆机动车,高速近半不限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很低。司机路口礼让行人成习惯,抢道超车现象很少见到。全程走下来,未见到一起事故,也未遇大堵车。为防司机疲劳驾驶,大巴车上普遍装了监控器,开3小时须停车休息半小时,否则严罚;司机开车打手机也要处以高额罚款。导游说,有一个大巴司机偶接了次手机,立即被监控中心发现并被处罚。如此,司机有了较强的守法意识,精力充沛了,心态平和了,自然也减少了“路怒”的概率。令人惊讶的是,这次出游,笔者一行走了2千多公里公路,只听到一声喇叭声!途径一段公路时,因一辆挖土机转头,两头汽车排起了长队,但听不到喇叭声响起,也无一个司机伸头出车窗观望,大家都在车内安静等待。尤令人感慨的是,一次下班高峰期,大巴进入一条两旁停满小车的单行街道,因车身长无法在十字路口拐弯,20分钟内大巴后面堵了几十辆小车,居然没听一声催促的喇叭响,团友感叹“真是奇迹”!

  不到国外,感觉不到我们的开车坏习惯。国内堵车时常有此起彼伏的催促喇叭声,易令人情绪着急上火,是引发“路怒”的一大原因。笔者也是开车族,对此深有体会。欧州司机堵车时不按喇叭,自然就消弭了人们因路堵时本就产生的急躁心情,有效地消除了“路怒”的可能。

  固然,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言,开车一族应做到换位思考,常怀宽容之心,相互谅解、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自我调节,增强自控力,控制不满情绪的发泄,像欧州司机那样养成驾驶好习惯。这都属于驾车人开车心理、交通文明素质的优化、提升,营造“不愿路怒”的主体愿景,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应“治本”为上,学习国外特别是欧盟的先进经验,要将交通法治建设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深化、强化交通法治建设,强化交通法制管理与道路管理,像治“醉驾”那样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增强所有交通参与者的法治观念,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营造“不敢路怒”的法治环境,争取将开车族“路怒症”控制在最低概率。从“不愿路怒”到“不敢路怒”,虽仅一字之差,却是交通文明行为的质的飞跃。而这一飞跃则要依靠法治的威力!

编辑: 沈媛仪
 
红会救命钱躺在银行吃利息 生存与救助孰轻孰重
·“砸食堂群殴校长”谁该吃药?
·《男生手册》“白富美慎交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11”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驾车人开车心理、文明素质的优化、提升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应“治本”为上。
辣评(lp)--稿件模板
    2011年北京马拉松用了6天才报满,2012年用了3天报满,而今年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全部报满,其火爆程度堪比春运抢票。
辣评(lp)--稿件模板
    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发展,既要有“大思路”、“大规划”、“大手笔”,也要善于从小处着手。
观点集粹(gdjc)
“吓哭”孩子的是性无知
儿童性教育切忌“用力过猛”
观点集粹(gdjc)
“农业后继乏人”应一分为二看待
培育一大批“专职农工”解决“种田后续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