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堂吉伟德
近日,盘锦网友发帖,中国游客天价购买日本大米“一目惚”很像我们盘锦出口的“一目惚”大米又被买回来了。记者调查发现“一目惚”这个品种的日本大米在盘锦最低零售价只需12元左右每公斤。外媒报道有中国消费者愿意出10倍价钱抢购日本大米,而且日本大米在网上超市PinStore的售价为1公斤74元。(3月1日《金华时报》)
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被日方称为“几乎处于断货状态”的一款马桶盖,也被游客发现产自杭州下沙。出国旅行了一番,不仅充当了劳而无用的人肉搬运工,还花费了高价购买国产的品牌,这样的反差使得很多人,有足够的理由批评国人“崇洋媚外”的劣根性。连“中国制造”还是“日本制造”都分不清,这样有失理性的行为,也让人感觉有些荒唐。
在日本疯抢“中国制造”的产品,真是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作崇吗?其间当然不排除跟风之下的不理智。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不同的产品标准之下,“出口转内销”更令消费者放心和满意。而事实是,出自于浙江下沙的这款马桶,在国内并没有相同的型号,而属于日本公司的“中国定制”。因而这些产品依据的是国外的标准,其质量跟国外生产的同类产品并没有区别。若不能正视标准差异下的质量差异,单纯依据产地作出评价,同样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产品质量的标准上,本身就存在着国内国际“两张皮”的差异。以农药残留为例,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宋稳成博士曾介绍说,“现在我国的食品农药残留标准仅有807项,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有3338项,欧盟14.5万项,美国1万多项,日本5万多项。”很显然,食品安全标准过低必然会导致食品安全的低效。国内农产品的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以至于有人认为,吃粮食就等于“服毒”。在其他产品质量上,同样普遍存在着这种标准化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奶粉的内外差异,从而为“假洋奶”的泛滥创造了条件。而在大米的检验上,日本的指标达到了近乎严苛的地步,国内的生产标准完全按照其标准生产才能避免被退回。而安全率达到了99.999%的供港食品,要通过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100多项的监测,可谓真正的“安全化定制”和“标准化生产”。
曾经有人举例说,同一种产品,好的全部用于出口,而差的则大多用于内销。基于此,才使得“出口转内销”成为一种生财之道。正是这种普遍性的标准差异,使得产品的质量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并由此成为品质认同——即便所生产的产品出自于中国,却是“国际化标准”。从某种意义讲,这种趋之若鹜的疯抢,满足的正是对标准的认同,对品质的认可。
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世界五百强在中国大多开设了生产线,都会贴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但出口与内销之间,却存在极大的距离。苹果手机等产品是由富士康在中国的生产线生产的,然而在价格与品质上,内外之间泾渭分明。对抢购“中国造”别轻易贴“媚外标签”。若没有真正的标准提高,以及由此培育广受认同的品牌声誉,解决国内产品价高质低的现状,消解消费者内心的恐惧与焦虑,那么“到日本抢购马桶”的现象就无以改善。(堂吉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