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正文
当我们谈论油价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3-25 16:28:36   稿源: 光明网

近日,一篇关于油价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2008年到2015年,国际油价分别处于超过140美元的高点和43美元的低谷,而国内的汽油每升价格都是六块多。对此,中石化以中欧油价对比为“中国油价高”喊冤,并展示多国油价表明中国油价处于中间值。

中石化拿中国油价与国际油价水平做横向比较,其目的无非是向社会宣示,中国的油价其实并不高,社会也别借着油价的跌涨来谈论“两桶油”的是是非非了。似乎这样的比较无懈可击,因为当真实的数据摆在那里,人们自然会哑口无言。

但油价作为一种消费价格,它的高低并不只是与国际油价相比就能轻而易举的得出结论,真正能够体现油价高低的数值,不在国际水平怎样,而是消费承受能力的直观感受。换言之,如果消费承受能力很高,那么油价在8元时代,人们未尝会觉得它很高,反之,即便油价在5元时代,如果消费承受能力比较低,那么油价还是处于高位。

按照中石化对比的欧美油价,除却这些国家将油价附加税用来补贴社会福利的因素,我们重新做一次对比。以油价典型偏高的国家挪威为例,油价虽然很高,但挪威人均每日的收入近300美元,而一加仑汽油的价格只占到了挪威人一天工资的3%。而中国人均日收入不到20美元,一加仑汽油价格约占到了人均日收入的30%。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比中国高出十倍以上的美国人民,却在尽享国际油价暴跌带来的红利,目前全美平均油价已降至每升人民币3元左右。

经此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在中石化关于油价处于国际中间值的这一结论之外,还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相比于中国消费能力,中国油价仍然表现的很高。而且,这并未将油价下跌同时与之提升的消费税纳入到承受能力的考量之中。

我们不能真切感受到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带来的红利,但中石化却不断“喊冤”称中国油价并不高,试图为今后的上涨打下埋伏。当然,这样的说法,或许对于中石化来说,不过是站在消费者立场上的一个视角而已,就如同中石化喊冤则是站在油企利润谋取便利的方向一样,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思维逻辑。但无论视角怎样差异化,关于中国油价的高低之争,总有一个各方都无可回避的依据点,那就是油价成本的核算来源。

对于中石化这样的油企来说,认为油价不高的成本来源,则是中国现在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原油最大的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58%以上,所以只要跟国际市场的油价横向对比不高,加上运输各个成本的投入,就会显得中国“两桶油”在维持低价上的努力。

但对于消费来说,中国并非是一个贫油国,除了58%的原油依赖进口外,42%的国产原油成本,不应该全部纳入到国际原油成本的核算当中。但现实的情况是,低成本的自产原油却按照国际原油价格来销售。据此有人推算,垄断油企每年获利至少上千亿,这一数据还是支付了垄断行业高额运营成本之后的净利润。

而且,这只是原料生产成本所呈现的油价面貌,在成品油的加工中,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其中的利润空间一直未被挤压,全部由垄断的油企说了算。反倒是“两桶油”,经常强调炼油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但吊诡的是,两桶油不仅未放弃这一亏损业务,反而不断扩大产能,挤压民企的生存空间。

而所有的这一切的对比,都还只是放在没有挥霍腐败的纯洁环境里进行的。倘若算上那些垄断油企加码在油价基础上的腐败成本,那么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中石化所强调并不太高的油价,的确显得太不合理了。可众所周知的是,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国际原油价格市场那么简单的因素,更多是垄断惹的祸。

于是,当我们谈论油价高低与否的时候,我们真正谈论的是垄断以及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定价机制。当垄断与油价的定价机制未能改变的情况下,无论中国油价在国际油价处于怎样的水平,真正的冤大头永远是消费者,而非获取巨额暴利的垄断油企。(马想斌)

光明网邮箱

编辑: 沈媛仪
 
当我们谈论油价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
·谁来管住贪400万的打字员
·宁波要限牌?"互联网+"不可造谣
·火爆行情之下,股民更需冷静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节前涨价年年有,老生常谈也得“弹”,不仅要“弹”,还要“弹”准,“弹”出效果。
辣评(lp)--稿件模板
    “有权不能任性”,立法更是如此。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不知全国还有多少“尿歪罚一百”的政府法规成文即成空。
辣评(lp)--稿件模板
    公众需要的是“定心丸”,而不是“安慰剂”。监渊喝水,不如退而执法,需要重塑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而不是官员的示范力。
观点集粹(gdjc)
先给广场舞一个“国标场地”吧
跳好“三支国标”再谈“广场舞统一”
观点集粹(gdjc)
“感恩母校钱”,尴尬的最后一课
收“感恩费”算哪门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