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房市起伏,学区房却始终坚挺。一平方米学区房,动辄十几万元。北京如此,其他大中城市的许多家庭也面临同样的烦恼。(人民日报4月3日)
学区房一枝独秀,招生的划片政策是主因。学区房价格疯涨看似是因家长为名校疯狂,实则是因为教育部门“懒政”,迟迟未能打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旧格局。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为孩子争取良好的教育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因此家长在教育部门招生政策的“指挥棒”引导下疯炒学区房不应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应当指责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打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格局,应当反思的是他们不敢触动教育资源分配利益核心却围绕入学门槛打转的懒政思维。
孩子上学是家庭大事,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上名校都恨不得使出“十八般武艺”。前几年有“缝”可钻时拼命花钱找关系、托人走门路,用尽所有的人际关系只为求一张名校入学通知书,导致了关系户、条子生比比皆是,甚至成为名校生源中的大多数,引起了学生家长的不满,投诉、上访、举报、揭露一时成风。为了遏制关系户、条子生,教育局进行了招生改革,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只要孩子的户口在招生范围内的住宅,就能上名校,导致了学区内无法居住的十平米小屋也被炒到了三百万天价。
从托关系到买房子,变得是追求优秀教育资源的方式,不变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格局。教育主管部门一味的改变“门槛”标准,却没有多为入学的孩子多开几个“选择之门”,才是导致学区房疯涨的根本原因。
改变入学的门槛,只是让招生看起来公平;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才能真正让孩子们享受到平等的教育。然而,要改革就必然涉及利益,涉及利益就必然产生矛盾。在打破资源分配不公的过程中,必然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老师的岗位调换、教育经费的分配下发、学校管理层的调换,都涉及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也会面临重重阻力。但资源不公不打破,择校之热难解决,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就难落实。
从“懒政”变为“勤政”,从绕着困难走到触及问题实质,应当是教育主管部门下一步工作的“新常态”。核心问题不解决,矛盾就会越积越多。笔者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要拿出啃“硬骨头”的决心,触及根本矛盾、解决根本问题,真正打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格局,别再让家长和孩子一次次为入学陷入疯狂!陈怡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