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福建福州市上街区荷塘派出所一名警察驾警车回派出所,路遇两位受伤老人,下车查看,不料“被讹上”。次日,老人去派出所取车时,依然坚持是为了避让警车才撞伤,直到派出所调出监控视频。在证据面前,老人不得不承认是因为不想医疗费而冤枉民警。(4月15日澎湃新闻网)
做好事反被诬陷,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报警,请警察来主持公道。但若是警察碰到了此类情况,该如何去应对呢,找另外一个警察来解围?这还真不是插科打诨的网络段子,而是真真切切在福州上演的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不禁要问,缘何这些个“老人”有如此大的胆子,连警察也敢讹?不可否认,部分老人在事故中可能是真摔蒙了,本来老年人的记忆功能就会明显衰退,碰到突发事故,哪还记得住事发瞬间的情形,所以他们的记忆往往会选择性地定格在第一时间与其接触的人身上,不幸的搀扶者往往扮演着这一角色。这就不管你是何身份,做甚职业。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撞我,干嘛要扶我”的狭隘经验思想往往会占据上风。
而一些意识清醒的老人,因家里条件拮据或者是子女不孝不赡养,在摔伤的时候,自知摔的不轻,摔完后定需大量医药费。自己在被扶起来的同时,便产生了不良的念头,就像抓住一根救命草般,把罪名栽在搀扶者的头上。而尤其对于警察这一类“公家人”而言,要赔钱也是“公家”赔,不讹白不讹。所以警察躺枪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不管是真摔还是假摔,意识模糊还是思维清晰,对该类事件的处罚力度太轻,都在导致这类事件不断地恶性升级。反正违法成本低,何不放手一博,或许“单车变摩托”,以至于匡扶正义的警察也躺枪、要背上黑锅,求助于路边摄像头来洗清嫌疑。警察尚且如此境遇,何况普通人。而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被媒体、网络舆论平台不断放大后,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负面情绪也会随之不断高涨,撕裂着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社会信任基础。
净化社会风气,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个人、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发力方能完成,无法一蹴而就。但至少目前可以做的是使相关的法律配备更完善,相应的处罚条例更规范,这不仅是为了不使警察背黑锅,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普通的见义勇为者,让他们在老人摔倒的时候不用再去担心扶起后被讹,面临道德拷问的时候能够放手做出问心无愧的抉择。
文/童亦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