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晓哲
红木沙发、KTV、电影院、奇石房……如此奢华的陈设并非是在私人会所,而是在一些机关单位食堂。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近期在部分地区调查了解到,随着“公款吃喝向私人会所、培训中心等场所转移”被频频曝光,“舌尖上的腐败”又纷纷瞄上了机关单位食堂。(4月16日 中国新闻网)
被公众垢病和反感的公款吃喝问题,近年来在整治过程中出现过“三个阶段”或三个“变种”。第一轮“变种”:向私人会所转移。在强大的纪律震慑之下,一些人从过去到高档酒店大吃大喝改到了私人会所等消费场所。在私人会所消费,费用并不低,还可能更奢靡、更浪费。2013年,网民举报福建莆田市交通运输局交通综合执法支队2012年底在一家私人会所消费,一顿饭花费7000多元,此事就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反响。第二轮“变种”:向“培训中心”进军。这是一种比较隐秘的方式。各类培训中心和会所相比有更多的隐匿性和巧立名目的机会。第三轮“变种”:向机关单位食堂隐匿。反腐败力度持续加大之下,“培训中心”也不安全了,“腐败者”将大吃大喝和“腐败”活动“搬”到了机关单位内部食堂,在内部食堂吃什么、怎么吃,往往难以察觉、在监管上也“鞭长莫及”。
然而,在打击遏止公款吃喝的大背景下,被监管对象利用种种机会和漏洞满足私欲,置禁令与不顾。公众吃喝问题,说轻些是违纪,说重些是“侵吞”民脂民膏,性质上与贪污腐败并无多大差别。对于此类民愤极大、危害极大的公款大吃大喝问题,个别地方和单位一二再、再而三以“变种”方式吃喝“逃避”惩处,这是将纪律和公权操守当儿戏的表现,也是“滑头”的体现。从酒店“跑”到会所,从会所“跑”到食堂,且屡禁不止,这是在和纪律“躲猫猫”吗?
公权者必有一定的公信力。公信力之一在于认真履职、兢兢业业为民办事;公信力之二在于恪守内心操守,在德行操守上高于普通人,应该有比普遍人高的多的觉悟。一些公务人员和官员群体在公款大吃大喝上,不仅不具有本职应有的自觉约束,更是道德操守丧失的标志。
“躲”到食堂中的大吃大喝,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在表面属于食堂的“大吃大喝”场所中,极尽奢华,红木沙发、KTV、电影院、奇石房……这样的“豪华食堂”和“奢靡场景”已完全背离了公仆身份和职守,只会令人更为唾弃。隐藏在食堂里的大吃大喝,某种意义上比“酒店吃喝”的破坏力更强,让公众反感犹甚。概因为,“食堂腐败”对于纪律的败坏力更强、对政府官员公信力的损害更大。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只要是大吃大喝,隐藏在哪里不会被发现呢?只要动用公款,只要“奢靡享受”,公众心中自有一杆秤。这是想“躲”也躲不了的。(毕晓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