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不少人可能会有“被困住”的感觉。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渴望刷爆朋友圈,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的来临,给人一个静穆却庄重的回答:翻开书页,世界就在这里。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失去可能性的过程。确实,分岔的林中小路,踏上了一条,另一条就注定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读书,正是在对抗“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的命题。通过阅读,你能跨越空间之界、穿梭时间之维,与最伟大的心灵对话、能与最壮阔的历史同行。博尔赫斯曾描绘过一座无限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包罗万象、无始无终。如果能畅游书海,我们的人生也会变成他笔下那座神秘的花园,“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将来”。当你拥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世界,越走越窄也就成了伪命题。
不仅仅是宽阔,更是明净。禅宗历史上,曾与六祖慧能论辩的神秀做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相对“本来无一物”的主张,这样的渐悟,其实是更适合普通人的“法门”。在现实中,要让心灵时时澄澈,最好的方法也莫若读书。书籍的载体是文字,读书本身就是一种诉诸于抽象思维、理解能力的活动。读书就仿佛是打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中,才能冶出锋利的好刀。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也正是书籍对于心灵的滋养。
在当前时代,读书更有精神修炼的意味。曾几何时,注意力已经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多少人不到十分钟就会五、六次掏出手机,查看那些可能并非那么重要的信息。从拖延症到焦虑症,许多“现代病”都是源于这样的精神分散乃至涣散。“开卷有益”因而有了现代意义:与其抱怨手机依赖,不如把它丢在一旁,沉浸于一灯一卷的世界,忘却凡尘俗务,让因为枝蔓过多而芜杂的心灵重新健壮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专注力会影响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多线程”会让你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影响到幸福感。精神的修行,带来的也是“尘世中的幸福”。
说实话,在具体的阅读中,我们可能很难感受到这样的提升。但一幅漫画,可以给我们回答:脚下空空者,看到的是花团锦簇的宣传画;以书垫脚者,看到的是阴霾密布的天空;而那些站在更多书籍之上者,看到的则是云层之上壮丽的日出。读书本身就是一个“日记不足,月计有余”的积累过程,“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有一天,当你发现自己能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感受人生、能以一种不同的视野想象世界时,请不要忘记了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那些书籍。
而在更大的层面上看,对于无数个人组成的共同体而言,阅读也决定着这条大河能否有更宽阔更深厚的河床。陈寅恪分析有唐一代崛兴的原因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与其说是血统论,不如说是文化论:唯有打开视野、开放心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不断壮大。作为历史的沉淀、智慧的结晶,书籍传递的是文化的基因。形塑社会风尚、充实时代心灵,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读书无疑有着超过一时一地的魅力,也有着超越一人一物的价值。
4月23日,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翻开书页,以永恒的阳光照亮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生。金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