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海建
老母亲失联已经超过五年,儿子生活陷入困境后,想将母亲名下的两处房产出售。不料,济南的魏铁竟然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如何证明你是你妈的儿子?”(4月23日齐鲁网)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证的,不是科学猜想,而是“你是你妈的儿子”这样的难题。魏先生的难题,在于母亲将其改名了,而户口本上又没有留下当初的曾用名,想要以此前的名字申请死亡证明,就没法证明他是其母亲的儿子;类似的遭遇北京的陈先生也遇到过,出境游要时想把母亲确定为紧急联络人,可陈先生在北京的户口簿里没有老家父母的信息,于是需要书面证明他和他母亲是母子关系。
这都是些看起来在程序上很难找到答案的难题。不过,如果换个思路,似乎又不应该是什么难题。比如魏先生也不是天下掉下来的,数十年的人生轨迹中,总有亲戚朋友关系在,户口本上得不到印证的事,只要深入实践去佐证,“母子关系”不难证实或证伪。至于陈先生的困境,就更简单了,户籍部门有资料留存,出入境管理部门也不难与之互联互通,举手间就能核实的事情,何苦逼着当事人千里迢迢去办纸质证明?
奇葩证明的背后,要么是懒政不作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么是恋战权力,等着寻租利益来敲门。
历史上,计划年代,无证不欢。多如牛毛的证件与证明,坐实的是公民难以流动的人身依附关系。揣着一堆证件才能走天下,自由与权利随时都要担心被遗落在哪里。一句话,“奇葩证明”越多,自由迁徙的阻力越大。眼下,中央政府1700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已经基本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也开始自上而下晾晒起来,但不得不说的是,似乎还有一些相对冷门的行政审批领域,在玩着靠开证明吃饭的把戏,更有一些与民生相关的领域,教条化地只表态、不干事。不久前,“媒体曝”在南宁、武汉、长春、济南等地,开具一份无房证明需要花费20元到60元不等的费用;而一份证明公民遵纪守法的无罪证明,在天津得花100元;办保险开气象灾害证明,在湖北黄冈市气象局公众气象服务中心须缴费600元,你要是觉得贵了,价格还能“再商量”……花钱也好,免费也罢,为开到这些形形色色的证明,求上拜下,来回折腾。
最怕的,倒不是花了多少冤枉钱,而是陷入一种相互核实、相互推诿的“死循环”。这些年,为了一张准生证,孕妇挺着大肚子在两个社区间奔走半年多的故事,并不算鲜见。各个都牛气冲天,谁也不肯先“证明”一下,反正规定是死的,他不肯行方便,你如何来找茬?不是每个基层部门都对“首问负责”感冒,话难听、脸难看、门难进,这些老话常有新演绎的版本。
从当年的无纸办公到今日的“互联网+”时代,杂乱分散的公共信息迟迟不肯“接轨”,也许难的不是技术,是促其转身的制度。真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靠行政权力的瘦身:该免的免,该放的放,该创新的就多走几步。这不能不提到一个倾向:与企业相关的审批固然需要快速行动,与公民衣食住行相关的审批恐怕也不宜“慢半拍”。至于“亲妈”类的证明题,也许是考验权利作为的最佳试纸。(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