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广江
近日,网曝河南信阳市救助站一名13岁男孩疑因饥饿死亡成“干尸”。男孩父亲称,孩子已走失半年,上周看到救助站的死亡公告,到殡仪馆辨认尸体时,见到的是皮包骨头的“干尸”,且身上多处伤痕,疑为遭受虐待被饿死。信阳市民政局表示,男孩系因病抢救无效死亡,市救助站在救助过程中没有过错和责任。信阳市公安局已成立调查组和专案组,开展调查。(4月29日《新京报》)
一个残缺的生命以“瘦如干尸”的方式走了,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讽刺、警醒和深思。看着网上疯传的这张令人毛骨悚然的遗体照,每个人都会本能地追问: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男孩从走丢前90多斤的体重到死亡后仅30斤的“干尸”,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种违背社会认知常识和生理学常识的惨剧,一句“因病抢救无效死亡”是无法解释的。令人遗憾并愤怒的是,信阳民政局在避谈惨剧核心信息的情况下,摆出了一幅极其残酷、冷血的面孔:救助站“没过错”、“无责任”。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这种回应与其说是急于辩解、推卸责任,不如说是往这场舆论风暴中心浇了一桶油,冷血是有代价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信阳民政局的回应很细,大有逐一驳斥家属质疑的意思。男孩是怎么进救助站的、去了哪些临时寄养点、又去了哪家医院花了多少钱等,时间、地点、经办人一应俱全,甚至还披露了男孩父母的工作情况及电话号码。但可笑的是,这些回应完全避重就轻,男孩浑身伤痕是哪来的、具体死亡原因是什么、救助站为何不帮助寻亲等关键信息避而不谈,反而一口咬定救助站“无责”。这未免低估了民众的智商。
一个90多斤的孩子在救助站变成了“干尸”,要说救助站毫无责任,而且连一句最基本的道歉都没有,哪怕说破了天也没人信。更何况信阳救助站还有“前科”,报道称,去年12月,17岁湖南男孩何正果在信阳走失后被送往救助站,救助站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后来被发现猝死医院,其遗体被以“无名氏”名义火化。这么短的时间发生两起类似惨剧,信阳救助站该乱到什么程度不难想象。
退一万步讲,即使救助站工作到位,对男孩的死没有责任,也不该在真相到来之前摆出这种冷血面孔。残缺的生命也有尊严,面对浑身伤痕、骨瘦如柴的遗体,我们从官方回应的腔调和逻辑里,看不到任何对生命应有的敬畏。救助站是干什么的,答案写在法律法规中,也写在人们心中。“信阳惨剧”让整个城市蒙羞,更会重创官方救助的公信力。
目前,当地专案组已开展调查,国家民政部也已介入,期待真相水落石出之后,用问责之剑斩断权力的冷血思维,捍卫生命的尊严。但不得不说的是,除了救助站,当地几家派出所乃至孩子的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全国范围官方救助站的乱象亟待整治,但智障儿童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又该如何保障?其实,冷血的不仅仅是救助站,这一点让人格外沉重。(陈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