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衣遮住的地方就是隐私部位,是不能随意被人触碰的。”“谁是可能伤害我们的‘大灰狼’?”“当怪叔叔要带你走时怎么办”……即将开始的9月份新学期,上海市四、五年级小学生将增加一门网络选修课《男孩女孩》。该课程是上海推出的首部性别教育网络课程,旨在减少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便启齿的烦恼,学会自我保护。(8月12日澎湃新闻网)
小学阶段就开设“性别教育课”,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不少家长表示匪夷所思,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校方的举动,认为小学生修性别教育课,不但看起来有些荒唐雷人,更暗含风险,危机重重,极有可能引诱孩子性早熟,甚至性犯罪,最终误入歧途,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笔者看来,“小学版性教育课”却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对小学生群体言“性”,也未必是一种罪恶,反而能够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众所周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人的性观念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不管是在成人的世界还是在孩子性意识的启蒙课堂,人人都是“谈性色变”,就连正儿八经的生理卫生课,不仅在教材编写上半遮半掩,老师授课讲得也是遮遮掩掩、欲说还羞。
性很神秘,也很令人困惑,是任何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之所以国人对“性”问题讳莫如深,都是保守的传统观念使然,在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下,公众始终觉得在天真烂漫的孩子面前谈“性”多少有些难为情,难以启齿,总是寄希望于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去慢慢地体会与感知,但这并不表示就对儿童性教育问题的轻视与懈怠。近段时间以来,少女遭遇性侵、猥亵、儿童失联等等恶性事件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性教育缺位和偏废的苦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性观念,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如何补上缺失的性教育必修课,是上至教育部门,下到公众社会都必须正视的时代命题,显得迫切而又必要。
话说回来,从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部被喻为“首部性别教育网络课程”的网络选修课《男孩女孩》,通篇使用生动通俗的儿童语言、活泼新颖的游戏互动、萌萌的动漫卡通形象,在游戏的互动中慢慢地教会孩子身体的“禁区”和遭遇性侵后的处置方法,教会孩子感知生命的起源和美妙,体会母亲的艰辛与不易,开启朦胧的性意识。孩子天性爱玩,未必喜欢死啃书本,但对游戏却情有独钟,有关学校借力游戏,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将正确的性常识、性知识、性教育设定于游戏的关卡之中,未尝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这也正是校方教育智慧的体现。可以想见,这种对准孩子口味,把性教育窜进游戏、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的做法不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针对性极强,潜移默化地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技能灌输到孩子的潜意识之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无疑起到了一种全方位的保护与关爱,值得肯定,更加值得探索,值得各地教育圈大胆尝试与推广。
客观而言,“小学版性教育课”这在国内确实算得上首开先河,但却无法否定其背后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也无法消弭有关部门的良苦用心和谆谆善意,“小学版性教育课”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进步。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公众何不摘下道德的有色眼镜,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理性看待这堂“小学版性教育课”。杨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