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正火热的“私人定制”美食,可能需要持证上岗了。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在《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对包括微信朋友圈、饿了么、淘宝网在内的网售食品做出规定,拟要求经营者须具备餐饮资质,平台方需严格审核真实信息,违者将处以罚款并负有连带责任。(9月1日《新京报》)
网络销售的各种“私人定制”美食,大多是美食家、厨艺达人等所经营的,他们本身具备高超的厨艺,对美食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和品味,也喜欢做美食,在亲戚朋友之间的口碑很好,很容易传播出去,受到交际圈之外的追捧,进而接到美食定制合约。而在网络购物流行起来之后,“私人定制”美食也就顺理成章火爆起来,毕竟对美食感兴趣的人很多,“吃货”们对手艺独特的“私人定制”美食,也竞相追逐。
而“私人定制”美食多为家庭作坊制作,由于每个家庭的卫生环境状况不同,完全依赖于从业者的自觉意识,则就很难确保美食的卫生质量,能够达到相关合格标准。事实上,从浙江省消保委、温州市市场监管局等对朋友圈美食进行专项检查结果来看,不合格率达56.8%,“问题主要出在制作、仓储、配送环节上。”可见,“私人定制”美食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确实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规范“私人定制”美食的经营模式,以确保最基本的卫生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不过,此次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意见稿“拟要求经营者须具备餐饮资质”,这个门槛似乎过高了。根据食药监部门对《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办理条件,线下实体店铺经营者需提供租赁合同、产权证明、设备布局清单、配送管理及验货制度等详细材料。如果网络食品经营者也按照实体店铺的标准办理,那其经营成本就要提高很多,跟目前主流的家庭作坊式不符合,绝大部分“私人定制”美食都要被迫退出市场。
但是,“私人定制”美食是自发形成的经营模式,有独特的细分市场,并不会因为经营标准提高后,就自动退出市场,必然会有部分不满足标准的“私人定制”美食,继续潜伏经营下去。毕竟“私人定制”美食以家庭作坊式为主,就在自家的厨房里,数量庞大且分散,难以全部监管到。
显然,如果经营标准制定过高,而监管力度跟不上,执行力不行的话,就会造成很多“私人定制”美食逃离在标准之外,导致标准沦为一纸空文。因此,不妨适当降低“私人定制”美食的经营标准,将监管重心放在卫生标准上,要求经营者隔离生产区和其他功能区,食材合规储存,做好清洁卫生,确保产品卫生质量合格。
同时,管理者也要看到,“私人定制”美食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乃是时代发展的新生事物,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美食的需求,亦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和创收问题,其利大于弊,理应予以政策性支持和鼓励,想办法将卫生风险控制住即可,不应套上过重的制度枷锁,打击民众的创业热情。而且,“私人定制”美食只是初创阶段的产物,未来必然会出现走规模化经营的创业者,说不定会成长为食品行业的大鳄,岂不是美事一桩。(江德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