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奇
这些年,“食品安全”频受舆论关注,作为其中重点领域的学校食堂自然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
一边是学生集体吐槽学校食堂口味太差,卫生状况堪忧,饭菜质劣价高,外包商只图利益;另一边则是校方抱怨后勤人手资金本就不足,懂行的业内管理者更是百里难寻其一,万般委屈谁人懂?这似乎让学校食堂的管理成了一道无解之题,甚至于湖南浏阳一位退休的教育局长发出“从事教育工作40年,当了9年教育局长,却没有解决好学生在学校的吃饭问题。”这样的由衷感叹。
难道这真是道无解之题?显然不是。
首先,要想解此题,决不能抱有避责思维。这几年,社会舆论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敏感和相关法律对于食品安全事故的严厉追责,都让不少学校更倾向于选择“外包”这个第三方经营机构来进行学校食堂日常运作,一来可以避免承担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后的法律追责,二来又能降低因自身食品知识防范不专业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概率,三来还能有效减轻日常工作量,这个被校方看来甚为完美的“一箭三雕”之举,却在实际运营中衍生出更多的细节问题,“笋烤红烧肉,为什么都是笋?”、“食堂竟然有老鼠出没”等诸如这样的抱怨,无形之中加剧校方与学生家长的对立情绪,也让校方和经营者走到了舆论情绪的对立面,使得此题更加难上加难,几近无解。事实上,校方作为食堂的拥有者,其肩上的第一责任并不会因为外包给第三方而有丝毫的减轻,知道“甩手掌柜”终归还是掌柜,如果直到现在,校方还存有“逃避责任追究”的幼稚思维,那么要想解此题之困局就只能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其次,要注意外包与自营,不过是运营形式上的选择方式,不能成为绝对意义上的对错。或许是因外包的学校食堂被曝光的概率有点高,舆论中已有不少人将学校食堂的“外包”视为一种天然错误,仿佛只要食堂“外包”,内中就一定有问题。但在笔者看来,无论外包还是自营,都不过是食堂运营的一种选择方式,外包的不一定都不好,自营的也不一定天然正确,这一切都要取决于具体食堂从业人员的相关专业素质与责任。至于该选择何种方式,还是要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试想一个选择自营的食堂,倘若从业人员连最起码的饭前便后洗手意识都没有,那么还不如选择“外包”更为合适,反之亦然。
最后,若要解开食堂管理难题,关键就在于校方、监管部门、企业与学生之间能否形成默契联动。无论校方与监管部门,还是企业经营者与学生,对于食堂规范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哪怕内中有些情绪上的天然抵触。倘若校方与监管部门之间能形成对于食堂从业人员的日常监督和规范默契,定期不定期进行从业培训,进行各种监督从业人员操作的抽查与规范;外包企业与就餐学生之间同时也能形成关于饭菜质量、数量、口味等信息上的有效沟通;反馈与促进并行,监管与规范同步,无疑将会提升整个食堂的管理水平,从而形成一种基于信任、督促、进步的良性循环,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拨云才能见日,解食堂困局也是如此,方法就在那,就看愿不愿意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