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凯
3个人在树上修剪树枝,30多个头戴安全帽的人在树下悠闲地围观……近日,浙江省诸暨市园林部门的一幅“工作照”引发质疑。对此,诸暨市园林管理局称在树下安排“大密度围护作业”乃出于保护来往行人车辆的考虑。当地住建局明确园林回复属推责狡辩,并进行了问责。
这个事情并不是很大,本身也没造成多少严重的后果,只是路过群众看到这30人的围观阵容,不免有点反感。既然公众质疑了,当事人园林部门就得回应,如果真的是工作流程需要,就出具书面证据,然后整改一下这个不合理的流程;或者开个新闻发布会,向公众承认“园林工人消极怠工”“施工组织不合理”等,认真道个歉,下次主动接受监督,事情也就过去了。
但当事单位偏偏来了句“安排大密度围护作业乃出于保护来往行人车辆的考虑”,这下可好,这么一说,公众不买账了,糊弄公众比“施工组织不合理”的过错大得多,直接上升到品德败坏层面。其实不难发现,受到公众质疑时,类似的政府单位还不少,他们往往都选择先“据理力争”一下,编个理由先把事情说得“合理”一些,看看能不能蒙混过关,类似“他是临时工”“他属于编外人员”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政府部门也是由人掌控,难免沾染这种习性。不少政府行文中都善于邀功而不肯认错,对成绩夸大其词,却对问题轻描淡写。在公共事件的处理上,先把真相拽紧,然后找理由,找托词。现如今,这一套行不通了,信息越来越透明,政府部门的大量行为暴露在公众视线里,群众监督也更全方位和多元化。说白了,群众早已不那么好糊弄了,如果诸暨市园林部门还拿遮遮掩掩的老一套来应付,显然是行不通了,只会增加更多负面效果。不如诚实一些,认错后再整改,本来就可以大事化小,何必搞得小事变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