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易其洋文集
遏制婚丧喜事大操大办之风到底难在哪里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01-19 09:59:00  稿源: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易其洋

  近日,象山县出台《关于开展婚丧礼俗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以遏制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和整治婚丧喜庆活动扰民为主要内容,用“二倡导二禁止一规范”,想为泛滥的“人情风”套上“紧箍”(1月13日《宁波日报》)。

  2012年,象山县就曾出台过遏制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之风的相关意见,再次出台整治措施,不能不说与省委第二巡视组近日的通报有关。元旦过后,省委第二巡视组向鄞州区、宁海县、象山县反馈巡视情况,其中有这样的说法:宁海一些领导干部参与赌博,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等社会不良风气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象山“人情风”、“赌博风”较盛,缺乏有效整治措施。

  “赌博风”且不去说它,对于婚丧喜事大操大办之风,宁海、象山两地可以说是早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近年来,不光象山,宁海县在2011年11月、2014年6月也曾两次发文整治婚丧喜事大操大办之风。也就是说,整治此等歪风陋习,两地确实想了不少办法,定了不少规矩,下了不少工夫。但几年过去了,为啥没能“有效遏制”呢?三令五申却禁而不止,到底难在哪里呢?

  中国人重人情、重面子。传统观念里,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场面一定要隆重,就算经济条件不允许,节衣缩食也要大操大办。“人情无利息,酒饭换着吃”,这是习俗,也是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地方这样的风气越旺,说明传统习俗保留得越好,人情味越浓。但凡事过犹不及,为了人情、面子,攀比成风,盲目炫耀,大操大办,就不是人情味和传统习俗,而是“人情债”和歪风陋习了。

  这样的“人情债”和陋习,绝非宁海和象山独有。“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风俗一旦形成,就会长在人们心里,很难改变。而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带头大办特办,更是助推了婚丧嫁娶“奢侈风”的盛行。尤其在农村,一些“成功者”为了“显示威望”,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之事,引得、逼得其他村民跟着办,左邻右舍“比志气”,兄弟姐妹“比能力”,同学亲朋“比高下”。大操大办,花的、送的可都是大把大把的钞票。送出去的想收回来,收进来的得还出去,谁都不愿意“只出不进”,谁也不可能“只进不出”,这就形成了一张环环相扣、纵横交错的大网。“人情不是债,提着铁锅卖”,虽说大家都感觉“吃不消”“没必要”,但就是没人“肯退出”“能退出”。

  需要下大力气整治的问题,往往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规定出台,高压之下,歪风陋习一时敛迹,不是没有可能。但时间一长,力度一减,故态复萌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整治婚丧喜事大操大办之风,我们绝不能犯“幼稚病”“急躁症”,指望出台个规定,就万事大吉,也不能指望抓个一两个月、一两年就能凯歌高奏。记得去年春季,中纪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力反“四风”以来,违规配备使用公车、公款大吃大喝的发生率不断下降,大操大办婚丧喜庆的发生率却一直稳居第三。有专家分析,中纪委通报的数据和案例表明,违反婚丧喜庆禁令的官员以乡镇级居多,在80%以上,这与农村有大办红白喜事的风俗有关。

  公款大吃大喝、违规使用公车,花的是公款,不让吃喝了、使用了,只是占不到便宜、揩不了油了,自身并没多少损失。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可就不一样了,一来,它原本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坐着等人来送钱”的大好事,岂肯轻易放弃;二来,当礼尚往来畸变成“交易”“债务”,如果没“要回来”甚至亏大了,恐怕谁也不愿意。新华社就有报道说,一些党员干部发问:在相关禁令出台前,送出去不少“份子钱”,现在自家有了红白事,却被“一刀切”了,成千上万元的“份子钱”岂不是打了水漂?

  破网难在拆结。就像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发展室主任李炜所说,既然有了禁令,党员干部送出去的“份子钱”就不应该回收。党员干部既然选择了公职,就一定要在利益上作“切割”,舍弃一些东西。一位市领导在一次会议上也曾说过,领导干部不要再为收回送出去的那点礼“冒险”了,亏了就亏了吧。对于党员干部个人而言,这可能会是笔不小的损失,但这也是社会行进的“必要成本”,总得有人承担。

  党风政风连着社风民风,让婚丧喜庆事宜更清新、更节俭、更文明,对于老百姓,我们只能慢慢引导、劝说、教化,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却是可以严管、严查、严惩的,这也是“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应有之义。唯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严于律己,“吃亏在前”,以身作则,拆开自身的那一个个“网结”,才可能慢慢撕破那张让许多人欲罢不能的“人情网”。这是一场持久战,急不得,也松不得,必得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编辑: 郑晓华
 
“永远在路上”是答卷也是教材
要遏制非质量原因的短命建筑现象,就要改变“领导一句话就变”的城市规划生态,具体说来,有两项工作要做。
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补齐信息安全短板,对为个人信息上一道“安全锁”,形成让“内鬼”伸手必被捉的信息安全防范网络。
一个成熟的现代公民,必须习惯于从定量化的精准视角去判断所谓的“安全性”,而不是将模糊式的“致害关系”无限放大。
此类排名传递很坏的办学导向。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民间机构做的“百强高中”排行榜,是怎样变为教育部官方发布的?
观点集粹(gdjc)
遏制校园欺凌须德法两教并重
不是所有的校园冲突都是欺凌
观点集粹(gdjc)
“罗一笑式”骗捐何以频频上演
莫让网络成为消费公众情感的“牟利圈”